admin @ 07-30 03:50:48   全部文章   0/237

liuyong画家陈琳与老挝的那些事-老挝华诚

画家陈琳与老挝的那些事-老挝华诚


陈琳:著名油画家。生于四川,长于新疆,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成名于老挝湄公河畔,获奖于联合国,回归于春城昆明。
陈琳油画:在中西结合的技艺中创新
“个性是艺术家最珍贵的东西。因此,艺术家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陈琳
走进陈琳位于昆明呈贡颐明园小区的家,一眼就看到墙上的一幅油画:一群农人在田里收割,远处起伏的青色山峦与近处黄色的稻子相互映衬,画面中心那明丽的黄色是奔放而大胆的,颇具梵高“向日葵”中浓烈的情感;点彩而出的一株株饱满的稻以绽开的姿态等待收割。那黛色的云的斑块、绿色的稻的漩涡、散涂的赭色土壤、农人的草帽衣服和背影,又似莫奈充满动感的表达方式。
放在画架上的另一幅画尚未完工。画布上勾勒着天空白云大树房子小草小路,一匹驴子在画面的中心低头吃草。驴子嶙峋的脊背和肚腹的条纹清晰可见,这些条纹中竟隐约有着油画中罕见的中国画线条的张力,树叶与天空间色彩的过度和反差中则隐约透出水墨流漾的意蕴。

发乎自然、表现主观,将西方油画的技法与国画传统写意元素相融合,这是陈琳油画不同于一般油画的地方。果然,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的他有着另一段学习背景:他的母亲曾就读于正则艺专,师从“江苏画派”先驱吕凤子学习国画工笔。家学渊源,他从小就知道中国画重在表现内心所想。而研习油画的过程中,得益于朋友帮助,他认真研读过大量从巴黎图书馆借出的欧洲艺术家精品画册,后印象主义注重视觉与情感、观察与现实及描绘见的关系引起了他艺术认知的极大共鸣。
国画线条和水墨的底子,油画光影和色块的堆积,形成了陈琳油画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美院的教材是一样的,学生学到的技艺也是一样的,写生模仿只是基本功。一件作品如果没有思想、没有内涵,只能是重复前人的技法,照抄、模仿而已。这样的人不是艺术家,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匠人。这是我对艺术家的标准,不一定对,但是我这样要求自己剩女桃花劫。”谈到画技的创新,陈琳这样表达了他的观点。
在创新的过程中,陈琳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尝试汪清生活网,也走过一些弯路。为了更深地领悟到油画的技巧和精髓,他去法国、意大利观摩,在法国使馆的帮助下,他看到文艺复兴时期多位大师的原作,学习到大师独特的技法及主张;在罗浮宫,他看到每位画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都不一样,从而领悟到除了技艺外、材料也可以创新。细细揣摩后,他从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位置,又满怀信心开始一次次新的尝试。

触类旁通,他还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寻找创新的灵感。“构图不是你想在哪里画什么就画什么的,这就像中国戏剧的角色在舞台上走台,走到哪个位置该停就要停,这是合理性。因此,构图讲究合理而不是凭借想象。”这是他从中国传统戏曲中体悟到的。
“创作的思维是有连续性的,就像一个歌唱家在唱歌,他是提着那口气的。中途一旦那口气闪了,声音就连贯不起了。所以我在创作时,不希望被人打扰,刘特良不出门不见客甚至不接电话,对人说话也会不耐烦。这不是我对谁有意见,是我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了。”这是他从歌唱技巧中体悟到的。
为了全方位改进自己的作品,他在画室的墙上嵌了一面镜子。一个阶段完成后,画还要从镜子里看。如画布上未完工的一只狗,“我要让它从画面上跑出来,但从镜子里面看,现在还不够”。他这样为我们讲解镜子的作用。这是他从影像学原理中体悟到的。
陈琳油画.在对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思想
“优秀的画家一定要会讲故事。”
——陈琳
陈琳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从大型国企仪征化纤买断工龄出来后,开始成为一名流浪画家。从昆明、丽江、大理流浪到西双版纳,他靠每幅10元的价格在街头给人画像维持生活。在版纳,他邂逅了一位老挝官员。此人很欣赏他的画,便邀请他到老挝去。从此,湄公河边出现一位专门画肖像的中国人。他的画价格很低,每幅5000老币,折合人民币4元。这在当地,性价比远远超过到照相馆拍一张照片。
消息不胫而走,老挝人每天在湄公河边排着队等待他画像,有时竟要出动警察维持秩序。一幅画必须20分钟完成,如果超时,后面的人就要催。就这样,辛苦一天可以挣100元左右人民币。“那个时候,我穷困潦倒。为了生存,我必须学习民间艺人,怎么挣钱快怎么来。我就是这样保留了绘画的功底、又抛弃了学院里学的那些条条框框的神灵契约。”陈琳说。通过画肖像,他很快掌握了老挝人的面部和形体特征,也练就了快速准确描绘形体的功夫名露狐臭净。这些为他日后老挝系列作品的绘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一定积累,陈琳开设了自己的画廊。20美元一幅很好的油画,这是画作最先的标价武法武天。第一幅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官员买走了。为了纪念这位“金主”,他凭记忆为他画了一幅肖像悬挂在画廊里。渐渐地,陈琳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引得各国大使去他的画室看他画画。
陈琳用800多幅油画讲述着老挝故事,如反映老挝佛教信仰的“辩经”、“放生”等系列;反映老挝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家”、“村落”等系列。此外,他还走遍东南亚和欧洲,用几百幅油讲述所到之地的故事。如在马来西亚,他从沙捞越博物馆里了解到沙捞越的传奇历史,发现殖民时期华人移民的特点及古晋沦陷的经过吴乔涵,于是以“古晋传奇”为主题创作了几十幅油画,完整地展现了这一段历史故事;在台湾,他的几十幅“情怀台湾——百态民生”系列聚焦底层,在广大百姓中引起强烈轰动。

在他的手机上,我看到这样一幅油画:一群老挝妇女背着背篓在集市上卖炸弹,一位已经卖出炸弹的妇女心满意足地背着空背篓准备回家。这是反映战后贫民生活“美国丢下的炸弹”主题系列画中的一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场著名的美越战争中,越南和老挝通过“胡志明小道”秘密运送大量军火击败美军,而这条小道沿途留下了大量炸弹久沃电影。战争过后,这些炸弹没有被清除。贫困的当地农民自发去寻找并挖出那些未爆炸的炸弹,在清除引信后拿到市场当废铁出卖,每天至少能挣十美金。那时,当地农民们对市场上铝、铜和钢等金属价格远比大米花生等农作物的价格还要熟悉。但是,因为挖掘这些炸弹,有2万多人曾经丧命陈佩琳,而其中有很多儿童。在班孔江村,陈琳亲眼看到被炸伤的村民、失去妻子的丈夫;在歌妈村,他看到一个个炸弹留下的弹坑。战争过去三十年后,几十万老挝人民依然生活的战争的恐惧和伤害中。这一切冲击着他的内心地瓜哥,回到万象后他整夜整夜失眠,用50多幅钢笔画记下了这一切,其中有10多幅随即就被一位法国人收购走了。后来,他饱含激情闭关创作,用几十幅油画讲述了这个故事,里面有炸弹市场的交易、有炸弹密布的村镇、有为被炸死者送葬的场面、有村民供佛的祈祷、有清除炸弹组织成员辛勤工作的场景……这些画,表达了他对战争灾难的痛恨和对战后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表达了对死难者的纪念和人民向往和平的意愿。这组共计30幅的画作参加了联合国UXO画展。画展结束后,119个国家签署了“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集束炸弹”协议。

通过一系列故事,他用油画作品展示了人类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的和谐、劳作的人民、丰收的喜悦、信仰的力量、和平的期冀……也用油画作品反映了东南亚各地不同的风情、历史、文化。
随着大量画作及游记、散文作品在泰国《亚洲日报》、《中华日报》及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主要媒体上刊登并连载,陈琳的名气越来越大了邱戎红。“老挝资讯网”、“中国收藏网”“中国美术家网”等网络媒体也开始大量刊登他的油画并推荐他;“台湾世家拍卖公司”主持拍卖了他的油画,全部作品均被世界众多国家大学艺术馆、收藏家及社会人士收藏并预订。2012年,他的油画作品《长屋歌声轻》在“亲情中华世界华人华侨美术书法展”上被评选为优秀作品;2016年,他的40幅油画作品入选“中美建交37周年纪念邮册”(美国集邮公司——限量珍藏版)。
台湾商务印书馆为他出版《行走东南亚》一书、台湾成功大学为他举办《陈琳油画收藏展》、法国驻老挝大使馆为他举办《油画家陈琳欧洲行画展》、老挝资讯网与万象中心为他举办《庆祝老挝建国四十周年陈琳油画展》画展……
2010年11月,联合国副秘长Asha-Rose Migiro博士亲手为他颁发了“人类和平贡献”荣誉证书,表彰他为人类和平所做的贡献;2013年春节,泰国前副总理春拉楠.习构和中国前文化部副部长蔡武接见了他;2017年,他荣获美国集邮集团和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联合授予的“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
陈琳油画.在对生活的体悟中提炼主题
“好的作品,应该关注人们最基本的生存。”
——陈琳
在生存底线中挣扎过,陈琳的绘画作品中一直贯穿着生存的主题。在“天堂之梦”序言中,他曾这样写过:“童年的荒漠孤魂,青年的学子求知,中年的失意落魄、壮年的漂流海外,现在看来,全是一些美好的故事。它们是我艺术的起源,丰厚的财富林心茹。”“就如我笔下的油画作品,无数的色彩杂乱无章、零乱的线条纵横交错卢永仁,再现了我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和饱尝的世态炎凉。”
他的老挝系列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体现着老挝人民的日常生活。在陈琳眼中,经济落后的老挝有着最美丽的自然风光、最淳朴的风土人情、最善良的生命观念和最艰难的生存状态,而这一切,都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谈到老挝,陈琳充满感激之情,这种情愫是老挝人带给他的。由于老挝是佛教国家,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太高,大多数老挝人非常淳朴善良。陈琳回忆说,在他初到老挝时,穷困潦倒之际还被小偷偷得“家徒四壁”。是一位出家人给他送来了食品,并用化缘来的钱帮他买纸、笔以及其他的画画工具,他才得以给人画像谋生;有一天遭遇暴雨,他避雨的小铁棚屋顶被卷走,一个老挝小伙子用自己的衣服包裹住他的画夹、并躬身将画夹护在怀里。雨过天晴,小伙子被淋得落汤鸡一般,但画夹和里面的画稿完好无损;外出写生时,他曾夜宿农家,农家老妈妈彻夜不眠为他扇风驱蚊……
受法国文化的影响,老挝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和修养也是很高的。在湄公河边画肖像时,曾有一个以捡垃圾为生的老挝人,居然能说出他的画哪里好、哪里不好,并且坚持花5000老币请他为自己画一幅肖像画;在他开画廊卖画后,有一位老挝人买了很多他的画,并告诉他:“你的很多画都去了其他国家,其实你的画也是老挝文化的一部分,我是给老挝、给我们国家买下来的”。
对老挝山水的眷恋和对老挝人民的感激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在深入底层贫民中学习了老挝的风俗、了解了老挝的历史后,经过长时间痛苦的文化洗练和思想更换,陈琳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也更加得到了老挝人民的认可。
谈到这一点,陈琳又开始讲述他的故事:2011年他去缅甸写生,回来画了一系列‘金色仰光’,其中有一幅‘童趣’描绘的是四个小和尚念经的情形。画前景中的小和尚时,他一直没有找到那种天真的感觉无限装殖,思路迟滞非常苦恼。而此时笔记本电脑又被偷走,liuyong累积了10年的大量原创作品、资料及未完成的文稿、与收藏者的合影全部丢失,一时间万念俱灰。就在极度沮丧之际,一个小男孩闯入他的视线。小男孩慌慌张张脱掉裤子在离他不远处解开了大便,两只眼睛直盯盯看着他中国爱拉索,脸部挣得阵阵通红。就是这个感觉赵宥乔,就是这个孩子!他立马骑车回到画室,提笔画下孩子那生动的表情。

2006年,他画了一幅瘦骨嶙峋颇具古风的老和尚。因为自己很满意,就把画挂在墙上欣赏、回味。中午时分,瓦粘村的几个妇女抱着鲜花走入画廊,直接来到那幅画前铺开地毯,献上香火贡品开始祭拜……随后一段时间,天天有人来上供祭拜,画廊几乎成了佛堂,直到一个月后一位伊朗人买走了这幅画。
切合现实让陈琳的作品深受老挝人的喜爱。老挝政府出面为他办画展,老挝的主要报纸在头版上称他为“人民艺术家”,以《他把老挝看作一幅画》为题对他进行专题报道。
随着欧洲藏家、东南亚藏家的逐渐增多,他的作品开始陆续回到了中国。在成都、在南宁、在贵阳,敏感的机构为他主办了油画展,给予他奖励并为他出书。而侨居老挝十多年的陈琳流氓大领主,心里早就充溢着思乡之情。“我在国外一直都在想,我是中国人,我应该回国来画中国。如果我没有表现中国人生活的作品,那我将是一个不成功的画家。我希望最好的作品在中国诞生,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中国广袤的艺术大地上盛开一朵小花”。陈琳如是说周华瑞。

2016年3月,他回来了,定居在了昆明。在这里,他开始了中国人系列的主题创作。他把自己穿戴得像一个农民工,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农民工,深入到生活最底层去观察、采风。一幅幅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春寒五更天”云南系列作品构思泉涌而出。一年半时间,陈琳创作了近百幅云南题材的油画,而这些画,全部被国外机构收藏了。他的订单,已经到了几年后。

“我就是一个苦行僧,一步一叩首地向着圣地走去。”关注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用画笔讲故事的画家陈琳不忘初心,继续在特立中,独行!
作者简介:彭彬,归侨子女,文艺美学硕士,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诗人,主任记者,画家版纳鱼螈。
(来源:子航自语,版权归作者所有棺材兽,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