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0-30 08:45:56   全部文章   0/231

plotyy成就与挑战【转】 王秀清:中国农业转型-三农学术

成就与挑战【转】 王秀清:中国农业转型-三农学术
*本文转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网站,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

11月21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集中理论学习活动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王秀清教授在会上做主题报告。以下为全文实录:
大家下午好!其实挺紧张的,因为面向自己的同行,特别是老师还有一些学生。做关于所谓的辅导谈不上。我想可能是大家都做农经的,我谈的也是农经的事,所以压力比较大。但是有一个好处,讲错了随时都可以得到纠正。这个事有一个起因,年初的时候我跟辛贤我们两个人,当时也在想。这么多年咱们改革开放,全国都在做总结,我说我们回顾一下到底我们处在什么阶段?所以5月份我们两个人大概做了些梳理,写了不到两万字的东西,相当于对自己做了一个总结。今天这个我来讲,中间由辛贤来纠正。其实是向各位的汇报,汇报我们学习的心得。对的地方就是我们及格了,不对的地方敬请所有的老师同学下来对我们进行修正。
大概我想分四块。第一从整个有农业以来这个的历史看看大概几个阶段,接下来谈最近二百年,包括我们眼前这几十年,主要站在人类整体转型的四个阶段,最后谈我们自己。后面大家比较知道,所以前面可能花的时间稍微多一点点。
谈农经谈农业,首先从农业起源,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个图也不一定太准确,有这么多的起源地。有些学者说农业起源于两河流域包括我们。为什么农业会起源到这些地方?或者说为什么那个时候起源了?其实回到人在地球上,大家看太阳,另外我们九大行星,木火土金水,后面三个天王海王冥王影响不会太大,我们老祖宗对这几个做了非常好的总结,不讲。我们地球上所有星球之间都有它的作用,有它的规律,会导致气候发生一些重大变化。这个资料我用的是20000年,这是哥本哈根大学有一个研究小组做的,目前的数据可以到12万年前,我这用的是近两万年。他们在格陵兰岛打的05号冰芯(GICC05),靠氧同位素比率来代表气温。我们国内包括竺可桢做的五千年气温变化,以及葛全胜等做的大量古气候研究。后来发现两者间趋势相对比较稳定,但有些小的差异,目前用这个代表全球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北半球。
这就会发现为什么农业起源发生在一万年前,大家看到一个就是大概是在一万两千、三千年之前,气温有一个升高,这个时期都是旧石器时期采集狩猎的,人口大量增加。但是突然间气温长期几千年下降,那这个人口也下来。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类开始学会了我们把东西存下来,学会饲养、种植。等到一万年左右气温再升高的时候,我们刚才看到那些地方,逐渐逐渐农业就出来,从种植业就开始奠基下来。这个大的趋势,后边看不出来了,公元前大概两千年左右的时候,也就是四千年前左右的时候气温出现下降的趋势,给大家一个趋势的一个图。那么从这开始,大概把我们整个目前人类的文明分了几个大的阶段桐生操,旧石器具体我不讲了。
从新石器开始,看到了这几个起源地,西亚、非洲,黄河,长江等等的,这种目前大家公认的,有农业起源地。那我们说从1800年这时划分,之前大的可以叫都是农业经济时期。之后我们重点讲后边,这里分为两阶段,我们这边(左侧)是新石器时期。铁器作为工具之前是原始农业时期,当然这个划分有各种说法,有人认为青铜器开始算是传统农业形成时期。这个不详细讲。这几个起源地大家看没有欧洲,欧洲在农业起源上没有任何贡献,但是工业革命从欧洲起源。那么农业起源以后在公元前大概是六千年左右的时候,西亚北非的农业才开始向欧洲走,欧洲原来是采集狩猎那样一种文化,农业向欧洲的传播大概经过了三千年左右的时间。这个出现什么现象?到公元前三千年基本上各地农业都有了,这个就是所谓定居下来这个结果。那么他走的过程当中沿着道路的两边都是发达的农业,离开道路两边较远的地方都是比较落后的。森林、牧地等等完全保留着,这就跟亚洲完全不太一样,到今天为止这个一直遗留。
再向后走,从人类有历史,有记载大概刚才我讲的,公元前2200年,2000年左右,四千年前。整个地球发生一个大变化,温度急剧的下降。现在的里海西北、高加索山脉以南这个地方,那时他的马非常先进,马拉战车,由于气温下降,牧草等产量下降不足以让人活下来,于是开始向欧洲包括印度等人口大迁移闲妻当家,迁移于是就有了历史。我们黄河流域之外的地方很多都有农业的起源,但是为什么后来都衰弱?只留下庙底沟二期文化,就是我们华夏文明的起源。气温的原因,然后就衰败了,过去你做的不错全民绯闻 ,但是可能过度消耗掉了,突然间气温急剧下降的时候没有能够生活下来。
目前不管怎么样,我们中国和欧洲从这个时期起就出现文明完全不一样,我们的文化是内聚的,厚土重迁的,逐渐一站一站大家聚合起来。那欧洲其实就是雅利安人向全世界,向欧洲一个入侵的过程。他就是一个马拉战车,大家为什么崇拜马。所以这两个民族的性格,大的性格整个决定中欧文化后边发展的差异。
接下来古希腊,大概公元前800年左右的时候,气温又出现一次急剧下降。凡是气温下降的时候都是我们人类出现文化特别繁荣的时候。开始了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中世纪,这个我就不讲了。 我们是从秦汉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是叫传统农业时期,铁器和牛耕。
我要讲什么呢?主要讲在公元1800前最重要的是,东罗马帝国1453年截止,从这开始,也就从1500年哥伦布,美洲大发现之后到1800年这三百年一个大的交换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这个是我们研究工业化所忽略掉的。那么在这之前农业社会,咱们讲气温的变化,凡是出现低温都导致灾害,这是李军老师我们一起做的。 每十年四级以上旱灾的次数,中国历史上,其实已经出现人吃人,或者易子而食这个现象。跟气温都能对应上,我们每十年战争的次数,这都是现有的资料,基本上比较吻合,也就是在农业经济时期,气候导致灾害、灾害导致战争等等一系列的东西,这是我们在传统农业经济时期,一个可以马尔萨斯这样的定律。
刚才讲这张图杠杠吕绍聪,用现在“一带一路”这个,大家看到伊斯坦布尔,那就是当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1453年占领了过去的君士坦丁堡,现在叫伊斯坦布尔。那么也就说在看到整个亚欧大陆,在1500年之前,在1800年之前,我们整个亚洲 包括中国在内丝绸之路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地方。我们瓷器、丝绸,包括茶叶向欧洲来走,有钱人来用。那这条路一直特别是元代,蒙古人的时候那通道打得非常好,但是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453年,对不起,你从我这过给钱,按我们现在的说法提高了过路过桥费。没办法欧洲开始寻找来印度包括到中国新的通道,才有了对美洲的探索。从哥伦布美洲大发现之后整个世界格局就发生了变化。
第一,欧洲人到了美洲,因为本身带着病过去,当地人没有免疫能力,这个病导致了90%的当地人死亡。那么这时候怎么办?又发现有很多钱可赚,所以就有黑奴的贸易从非洲开始。当然这个数有各种说法,到岸1500万或3000万人,我取了中间大概有两千万亿人到了美洲。中途死亡有人说70%、80%,我们其实少说一点儿,大概有这么多人在我们的工业革命之前,非洲的黑人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这是第一个关于人。
第二,药物。从新大陆来的奎宁,为欧洲殖民非洲提供了方便。
最重要还是我们在农业食物的大交换。那么进入大陆里面甘蔗,就是我们从欧洲过去咖啡,在这个地方挺适合。最重要是新大陆来的这些薯类、玉米、番茄等等,开始向全球,包括欧洲、中国开始引入。这些的变化导致了产量的增加,后面再讲,为我们工业革命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贵金属,这是黄金白银。来自美洲的黄金白银,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巨大的原始积累。那这个图是讲食物我就不讲了,两千年目前全世界我们主要的主食,粗粗有这些,相当于从美洲来这些,现在咱们全球到处都在用,这个不想讲。
那么我们也是得益于这个大交换,那我们的人口,明清时期我们从一个亿跳升到三亿、四亿,如果没有美洲作物是绝对不可能的。那再往前走,宋代开始,在宋代之前,我们大概人口有五千万到六千万。那因为宋代引进占婆稻之后,我们跳升到一个亿。品种的引进,但最主要讲还是美洲作物引入后以后我们人口激增。
那这个是在这三百年的过程当中,大家看这个图,实际上是从南美、美洲,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向了欧洲,欧洲主要是掠夺的方式。一开始是抢,后来我派人去,我靠殖民地,再把它运回欧洲。那么欧洲,大家看上面是十八世纪,大概7.5万吨,一百年。那其中流向了到中国来,这边是从欧洲2.6,那边从马尼拉这边过来将近2.5万吨左右,就是说十八世纪有5万吨的白银流到中国。
大家就说这个丝绸之路整个过去,新的路径,因为都是到中国来交换,我们的茶叶、瓷器等等等等。那这些钱当然是看起来是到中国来,最后我们全给丢掉了,清末赔款。这个我稍微统计不是特别准确,那累计我们各种赔款的支付,折合海关银13.3亿,合大概4.97万吨的白银,其实相当于十八世纪一百年我们所积累的东西,全都给糟蹋了。那这个相当于我们来讲巅峰痞少,就是这种中国我们的家底,就消耗掉了,这是一个。
那么重点我回到工业革命起源之前,前边所有讲这些,其实D Gale Johnston讲了一个工业革命起源首先需要农业革命两条,第一个农业本身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二个总产量增加。那么在欧洲农业革命是什么含义,经过英国两次圈地,那第一次十五到十八世纪,所谓土地制度变革,原来是开放的共有地大家去抢,就变成私有的,抢了之后围起来,养羊,因为英国已成为纺织品的世界贸易中心,这是第一次。
那第二次是最主要的,1760年开始,农业生产方式方法变革,就真正的议会许可情况下,所谓农业革命。第一个由三圃制变成四圃制。就是原来有休闲,冬作、夏作加休闲,一年有三分之一的地空着,为了培肥地力。那么他的农业革命,就变成四区轮作,四圃制,那我们的大头菜、小麦、大麦、三叶草就没有休闲了,也就说土壤充分地利用,同时又有了肥料,让土壤肥力提高,这是耕作制度的变化。
第二借鉴我们中国历史上框型犁技术,开发了播种机中耕机等等等等。
第三个美洲作物。
第四个是畜产品种的改良,如约克夏,就是这四个作为它农业革命的代表。
其实看起来觉得很伟大,我们回到我们从秦汉开始,欧洲近代意义上的农业革命,其实我们在一千几百年,当然这个说法不一,我们认为可以从汉代开始,但唐宋完全成熟,不能说准确多少年,但至少一千几百年,那我们的代表特点就这四个东西,多肥、多熟种植、深耕细耨、灌溉排水。那这些欧洲的从近代才开始,我们从战国开始都已经形成。
那下一个是具体发展,多肥从战国时期就有,那么铁制的曲面犁,那这个是汉代我们就成熟了。那欧洲直到地理大发现时期之前,只有亚洲和非洲在用执掌美女世界,包括欧洲在内,还是过去传统的木头的橛子之类的,根本没有这种铁制的犁。
那么接下来种植,两年三熟我们从汉代北方开始出现,双季稻,稻麦两熟在宋代江南开始实现,一年三熟在明代五岭以南。那一直到清朝时期基本整个彻底间作、轮作、套作完全成熟。
那也就说我们农业革命其实很早就发生了,也就是因为这种方式,我们在封建时期,传统农业社会我们是世界的老大,这个是没有错误的。
今天这个话题,主要把劳动生产率串起来。单产乘以劳均耕地面积,那么劳均耕地面积在传统农业时期,我们没有现在的工具,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或者是大家都差不多,也就说单产就决定了这个国家劳动生产率高低。我们看播种量和收获量,播下去种子和收获之间的比,我们同样一个种子我们获得十几颗或者几十颗产量。那么欧洲大家看,英格兰,包括法国,直到近代农业革命的时候,才达到十几倍。也就说我们在汉代甚至更早的时候我们就到了这个水平,也就说那个时候我们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世界最高的。
一直到1800年之前,《国富论》亚当斯密当时讲叫东印度,其实它把发现的美洲叫西印度,原来的印度叫印度,其实就是指印度。当时孟加拉和中国的一些东部省份,农业制造改良源远流长。中国是远比欧洲任何国家都富有的,这在1776年,他的《国富论》里面,从刚刚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来。
那么刚才讲了有了农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工业革命,其实冯开文老师也讲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待研究的,依然是个金矿,还是未解之谜。除了农业革命有了变革,还需要其他一些条件。
第一个我觉得还是原始资本的积累,你欧洲就是掠夺积累,大家从南美积累这么多财富。
第二个要有一个庞大的工业品消费市场,吃够还要穿好,首先纺织品,特别英国作为贸易中心之后,创新有了激励,降低劳动成本的技术需求。这里我还想谈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因为所有这些东西,都不是在英国最先实现的,包括自由产权保护制度等等等等,这为什么?英国能行,跟他当时在所有国家政策里面,它是最强大的。重点不讲这个。
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前面这部分,这些都不可能。那也就是因为有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成为可能后,我们从1800年开始,从全球整体来讲,出现了大分叉。也就进入我们今天所讲的结构转型,那在此之前,其实从人均收入来讲,没有什么变化夜半2点钟,有波动。那其实今天所讲的生存工资,就是我们的贫困线,就能活下来,死不了,那稍微加上衣着等等这些消费,那基本的水平在农业经济时期,那刚才讲我们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常高,为什么?我们人均水平跟全世界是一样,因为我们一个家庭劳动力所负担人口最多的,所以中国的人口当然世界最高的,那这就因为你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工业革命之前,我们农业是世界上最领先的,那恰恰从工业革命之后,我们落后,我们现在是处于追赶的一个过程。
那从1800年开始,真正进入了农业转型。那全球一个规律,一个传统农业国,我们讲农业国,主要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一个过程,称为结构转型。那结构转型完成的标志,劳动生产率或者资本生产率,农业和非农业都达到高度的一致,在高水平达到一致。
我们刚才讲在农业经济时期,那整个经济就是农业,那我们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我们就是世界最发达的。那么结构转型开始后,我们从农业里面整个经济分工出非农业,那么非农业率先要提高,我们农业先把它完成,最后再改造到我自己,最后跟你的水平是一样,在高水平达到一致,这是真正农业转型的一个真正的标志。
那么为什么有时候又说农业转型,是因为结构转型观察的就是从农业为主的经济向完整的一个现代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所以我可以理解为农业转型,只不过你关注点不太一样,其实这两层内涵是一个东西。
那农业转型整体从全球来讲,包括了四个过程,大家这个都知道,农业在整个GDP和就业份额的下降,现在工业服务业兴起,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转变这四个是同时的过程。
这个图是哈佛的Timmer教授在2008年做的一个研究。他用了86个国家1965年到2000年截面数据做了一个咱们大家做农经非常熟悉的一个研究。我们过去一直说,为什么农业占GDP的份额总是发展得快,但就业份额下降的慢,我们都知道,但背后都熟视无睹。那他实际上把86个国家放在一起之后,做了一个简单数学的变化,用GDP的份额,农业占GDP的份额减去农业占就业的份额,它出现肯定是负值,底下这条线,上面是那两个值,下面是散点。那散点他其实发现一个规律,把外界的边缘连起来,就是一个U型的曲线,他发现了这个规律,横轴是人均的GDP,随着你经济的增长,那左边应该是纯农业经济时期,工业还没有,那开始有了工业化之后,份额差值开始拉大,拉大到一定阶段之后李献良,到达了他认为这个拐点,我给它叫Timmer拐点,然后开始收缩,收缩,一直到最后,右边两边趋近于零,差值为零,那个时候农业GDP和就业份额完全一致,而且在人均GDP非常高的水平上,那整个这个过程,就是在1800年以来,我们现在整个全球真正所谓工业化的农业转型。那我们不同的国家就处在不同的点上。
这个是他的一个发现,那发现他做了一个测算,这个拐点我后面画的这个,在1820到1965年,大概人均GDP一千美元到这个拐点,1964年至1974年是1109美元,1975年到1984年是6300美元,1985年到1994年是7800美元,1995年到2000年是15000美元,这都是以2000年为不变美元。
还发现一个现象,这个点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说到一千就是,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拐点向右移,你要达到,需要人均GDP水平越来越高,那这意味着越是落后国家想要完成一些转型,想要快速的向后转,越来越困难。那么他还发现,亚洲国家平均大概是1600多美元,而整个其他国家是11000美元。就亚洲包括韩国、日本,包括我们台湾在内,包括他研究的印尼等等这些国家,发现不太一样,那追其原因这些国家很早就重视了农业的发展,通过改善农业贸易条件,那么就使这个拐点早点到来。
这个我想主要讲,它拐点的含义是什么?在拐点到来之前,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落后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那农工之间带来收入差别的压力,那其实社会带来很多问题。那任何一个政府它如果出现这个社会压力面临很多困难,那早点过拐点超级状师,压力早点减轻,那主要是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实际上我们国家大概是2004年合是1508美元,我们这个拐点在那一年出现。这个研究是针对这张表是在1988年,还是Timmer教授他在发展经济学手册里面有一章专门讲的农业转型,他对人类整个1800年以来,整个农业转型做了一个阶段的划分,后来还有几个问题我要讲。
这是我和辛老师我们也比较武断的,放在一张表里面,其实是不同的研究。
第一个相当于是这四个阶段,我觉得Timmer还是非常聪明的,他把农业转型分成了四个阶段,用了四组学者的名字。第一阶段叫Mosher阶段,什么意思?Mosher学者在1961年做了一个研究,他所关注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就是Johnston-Mellor,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这就是不同的学者。
那他根据不同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他在想他们关注是什么问题?我们都是研究农经的,这个学者关注的是这个阶段的问题,那个学者关注那个阶段的问题,他用这几个学者的名字来命名这几个阶段。
那第一个阶段Mosher阶段,那他当时这里面标志的,大家从农业就业比重来看,大于80%大岛满。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健康发展。其实这是什么?你工业化刚刚开始,还不行的时候,那你不能丧失农业。那很多国家,像拉美早期的时候忽视了这一点,导致了社会的衰退,当时是很大的问题,我们也犯过这个错误。
那第二阶段就是我们大家农业经济学经常谈的,就是约翰斯顿和梅勒他们1961年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发的文章,就是农业通过各种方式为工业提供支持,通过资金、劳动力、市场、原料,我们现在后边加了环境。那我想加一个叫张培刚,因为张培刚当年在1945年博士论文的时候,其实他最早发现这个,因为在那之前,到底农业对经济能带来什么贡献,别人都不知道,他博士论文最早发现,只不过后来回国,然后也没有什么其他文章发表,那么约翰斯顿和梅勒他们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发的文章,做了一个更完美的阐述,所以我个人觉得应该归到约翰斯顿-梅勒-张,这个阶段就是我们已经走过了,就是我们农业通过各种渠道为工业化提供支持的一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叫Schultz-Ruttan阶段,大家知道Schultz的改造传统农业,经典的,那Ruttan的农业发展国际比较。那它什么含义?这个标准应该是农业就业比重低于50%但是高于15%而且农业就业人数处于绝对减少趋势。九十年代之前是20%,那现在降到15%,这是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主要任务,其实大家从逻辑上能想清楚,工业化已经算成了,我农业该做的事完成了,那需要什么?农业好好发展自己,真正进入农业快速发展阶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农工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别,就是Timmer拐点的右边,过了拐点之后,快速收缩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让农业生产劳动率在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过程中,去追赶它,最后跟它达成一致。之前我不是追赶不上,我要牺牲我自己来支持,给它建设。一旦建成之后,开始追赶。
那到第四阶段叫D Gale Johnson,他发现了高收入国家的农业问题。那主要前提是高收入标准,那农业就业比重应该低于15%,他主要解决在发达经济体中的农业问题,主要从大健康产业链的角度,注重农业的环境价值和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其实农业是多功能,从农业健康里面,那就把农业作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生活,除了吃、穿,我们还要想到自然等等等等,这些农业本身的价值再开发,重视环境价值。
那这大的四个阶段,中间大家看,我加了问题和政策,这是另外一种研究。我这里用了三个问题,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我用了一个食物问题,这是Schultz和D Gale Johnson发现的。1953年Schultz在《农业经济组织》里边最早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低收入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当初低收入阶段经济起步的时候都遇到了一个问题,叫食物问题,一会儿再来讲,他起名叫Food Problem。
但是到了发达国家之后,不是这个问题,而叫Farm Problem农业问题,这是舒尔茨最大的发现。到1973年的时候,D Gale Johnson进行了系统的一个理论梳理,他在1973年《扭曲的世界农业》里面做了一个更系统的分析。到1986年的时候日本的速水佑次郎又进一步完善了,他发现日本、韩国快速工业化过程当中,虽然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个农业问题,但是遇到类似的情况,他认为那个农业问题说法不太合适,应该叫农业调整问题,但实际我觉得还是不对,我这个调回来,就叫农业调整只是发生在你的第三阶段,就等于说快速工业化过程当中但还没有到发达国家的阶段而出现的。
这个是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问题的演进,那什么是食物问题?我们简单来讲,当食物消费需求没有完全得到满足,一有钱我马上要多吃点,多用点,那么食物需求的收入弹性就非常高。随着人口增长,人均收入提高逆天吴应熊,那农产品或者食物需求增长,远远快于供给的增长,供给跟不上。那大家想肯定带来农产品价格上涨。这个上涨会给工业带来制约,工人的工资必须要涨,工资不涨的话,那他生存工资跟我们刚才讲的是一样,那他没法活。那你生存工资要涨,就不利于工业的同比扩大再生产。通过劳动力市场,把农业、非农业联系起来,低收入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遇到的是统一的都是食物问题,这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
相反发达国家,食物需求的收入弹性接近于零,甚至等于零,那我再吃,我撑死了不会再吃了,那他的需求增长仅仅取决人口增长,而大家想越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越低,都不愿意要那么多孩子。那倒过来,农业里面技术的体系非常完备,那就出现农产品供给增长远远大于需求增长,农产品价格长期要下跌。按经济学讲,你的农业资源就浪费了,应该向非农业转,但这个转也是困难的,主要针对第一个用在农业里边的一些基础设施,转不出去,没有用;第二上了年龄的劳动力,过了45岁,你转到非农业非常困难,这就出现我看着其他行业赚钱,我又不能转去,带来社会的压力,这是发达国家。那舒尔茨意识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是因为食物需求增长停滞,导致了这样一个社会问题,所以需要对农业进行支持进行补助。但是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是因为不够吃,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当然我这个说的比较简单。这两个极端的情况。
那么速水佑次郎发现了什么?他发现日本、韩国,包括我们台湾,还没有到高收入阶段,还不是发达国家,但是因为这些国家人均农业资源有限,跟我们现在比较一致。在这个过程当中,农业劳动力生产率低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跟这个拐点也是一样的,在拐点之前,就是农工间收入差别非常大。
那这个时候大家想,那你拐点之前是这样,拐点之后是这样(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劳动生产率),为什么那个时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关心的是工业化还没有起来,那只能牺牲。过了这个拐点之后,就变成一个问题,跟高收入国家一样,我这个人转不出去,也会遇到社会问题。所以包括日本、韩国,没有到高收入阶段,就已经开始进行农业保护。那这个原因就是因为中高收入阶段其实遇到农业调整问题,也就说在农业发展的这四个阶段里面,那现在回到这个图就说,头两个阶段都是食物问题,那后两个阶段,你可以叫农业调整问题,也可以叫农业问题,采取了政策对农业保护,这就知道我们现在所经过的这个过程。
现在讲一下解决食物问题这个途径,这是因为我们刚刚过去了,才能回头讲。逻辑上就是这么几个路径,第一就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你既然农业生产力跟不上,你赶快让农业供给曲线移动就可以了,但是除了英国早期他什么都牛,最先率先工业化,刚刚讲,也是农业革命率先的,他是可以的,剩下所有国家都不可能。
第二个依靠商业进口,需要外汇,低收入国家没有这钱,有钱还要从事工业的设备等等进口。那么历史上只有英国通过商业进口解决他这个问题,当年看一下,最有名的谷物法之争,是1946年《谷物法》废除。当然这个点已经过了,就是Timmer拐点在前,其实他相当于食物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时候,他已经先过了拐点,这是先发国家一个特有的一个现象。
这个实际上在《谷物法》的时候,因为阻碍了商业的进口,那导致了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当然农民其实也不愿意,地主愿意,因为他主要靠租金,英国早期是土地、劳动、资本是分开的,完全三个阶级。工业的压力多来资本的压力,那马尔萨斯代表地主,李嘉图代表产业资本家,表现是两个学者的争议,背后是两个大的利益集团之争。最终是以废除《谷物法》为标志,当然是产业资本家获胜,开始大量的商业进口。当然商业进口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最后并没有进太多,因为出现了俄罗斯的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整个进口中断了。那英国农业从这时候开始进入一个更繁荣的时期,大概三十年左右,就不需要任何保护,没有任何保护,但是它发展得很快。
第三个途径是殖民地掠夺。那回到我们工业化之前,那三百年整个美洲大交换里边,第一个掠夺了黄金白银,那这个其实是欧洲国家干的。那我们回到近代,我们不从那个讲,我们从农业市场本身来讲,日本1918年出现了全国范围的大米骚乱,其实当时也遇到了食物问题,价格暴涨,工人也受不了,开始造反,导致寺田内阁的辞职。那以这为契机,开始对我们的满洲、台湾,包括朝鲜进行殖民地掠夺。小时候我还问过我老父亲,我们相当于是承德,南满,满洲南部,我们地方主要种的是大烟,另外就其他强制征购的粮食农产品,低价征购,跟我们后来是一样的,有的是运回日本,有的是解决军队的需要等等等等。那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掠夺,那我们没办法,其他国家也没办法。
第四个就是食物援助,非洲国家目前主要是靠这个办法。当然背后也还是丧失很多主权。几乎是所有的后发的国家,解决食物问题最终都不得不走农业榨取的政策,就我们所走过的路,走的农业榨取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那这个实际上大部分都是这样做的。通过强制低价征购农产品,运到城里面,卖给城里的消费者。那这是解决食物问题必然的。
那到发达国家就不讲了,从现在开始我们都一样,进行农业保护,用各种办法。
刚才我讲这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我们国内正好是在2004年,我们当时的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倾向的一个判断,我觉得正好符合我们中国,也到了这个时候。我想说一句,我相信总书记有这样的想法,也有些学者对背后规律的总结,但是我想从作为我们学者来讲,我觉得更应该想起凯恩斯的那句话,通论最后一句话,思想非常重要,有时候从政的人员觉得我不受任何思想的影响,其实都是若干年前,甚至一个很拙劣的一个学者的思想,就是说思想力量非常强大。这不是否定我们,我们到这阶段,也印证了这规律是准确的,但是从学者来讲,我们在理论上没有任何贡献,这个贡献在1953年的D Gale Johnston和Schutz已经完成了。我们总书记做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我们国家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而且符合时代的规律。但是我们学者并没有在国际学术界有任何贡献,这事我想稍微加一句。
看一下反映我们整个农业转型,刚才讲的全球整个大的规律是这样四个阶段。
大家看1770年的时候,农业就业的比重。英国其实到1870年的时候,按现在标准,他已经进入第四阶段。其实他1800年之前,应该进入一个新的拐点。那法国是到了一八八几年的时候低于50%,那德国也是1870年,美国是1870年左右。那日本我们说50%以下,是五十年代以后,我们大家看一下,我们现在是27%,为什么把这张表放上来?衡量一个国家真实财富水平应该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什么这么讲?刚才这个Timmer拐点之后的转型结束点即份额差为零那个点,当农业转型完成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应该跟非农业基本趋于一致,那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代表一个国家财富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如果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话,你说你现代化,那绝对是没有完成的。
那么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好算,D Gale Johnston在农业与国民财富一文中他提出一句话,其实用农业就业的比重就是一个更准确的指标,他比例越低,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你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不可能这么低。
那这个看一看,我们什么时候我们能占到15%、10%、5%,那我们才真正进入转型新的阶段。这个放在这作一个值,给大家一个概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底他们处在什么阶段,因为我们跟他们去交流,那不同国家处在不同转型阶段,他们的农业政策着力点、困难不太一样。大家看,其实最右端的发达国家他是第四阶段,那现在没有第一阶段,都过了第一阶段,都在第二阶段,我们在第三阶段。那在上下高低排列我是按人均收入,所以我就觉得我们真的中国人不要太夜郎自大。现在发生这种交流,这很重要,但是我们很容易造成一个错觉,我们就是世界老大。其实我们在很多领域,包括从人均GDP等等,我们比别人落后太多太多,这里给大家一个概念。洪永时
我们看,第二阶段这些国家,人家农产品价格涨一点,他会受不了。那大家想为什么在国际贸易,因为我们的产品需要导致价格上涨,plotyy对这些国家来讲,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我在跟他们进行贸易合作的时候,想办法能弥补它粮食的不足,就为它转型降低困难提供了方便。
那发达国家第四阶段,他就是一个农业收入问题。我们重点还是讨论这个第三阶段。因为我们重点在第三阶段。
我主要谈舒尔茨·拉坦。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到,我们需要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才能带来新的增长,这是第一句话。第二拉坦说,制度的变迁,变迁的方向其实就跟你国家资源禀赋的变化方向一致。其实所有国家在这第三阶段的时候,你核心的目标就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你走的路径可能不一样。第一句话是一样的,无论如何我们有了完整工业体系,我们开始可以把工业一些东西加在农业里面改造。我们如果没有工业里面那项技术的进步,我们农业的改造是非常困难的,这是第一个,就是改造传统的农业,真正的改造传统的农业。
第二个怎么改?那就需要根据各个国家资源的特点,你土地稀缺的,那你怎么样提高土地生产力,那劳动力稀缺的,怎么提高劳动生产力,那我们国家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都缺,但是我们更缺的是土地。但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也需要这两个之间做一些策略上的选择。这个阶段叫拉坦的名字,就是说各个国家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选择不同的道路,一定是如何用现代工业的成果,改造旧的传统的使之变成一种新的农业的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根据不同资源的稀缺程度,来选择不同的技术性的方向。
接下来回顾我们自己转型的历程。这个图是第一产业的比重,就业比重是黄线,大家看出来,大概是在1970年之前我们是在80%,所以我们说1970年之前我们处在转型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在2004年我们的比重降到50%,而且第二个标准农业就业绝对人口趋势性下降,再看那个蓝线,从2003、2004年之后开始基本下降。那这样的话,这里面就可以画出,相当于是1970年之前是一个阶段,第一阶段,这是第二阶段,2004年到现在到未来这是第三阶段。
那第一阶段我们看这个曲线是两个大的波折,那大家看1959年、1961年,这时候就按Mosher讲的,在你农业为主的时候你不重视农业,就会带来问题。那我们当然知道1958年大跃进,不是说1959年、1960年出现灾害了就一定要出问题,是因为1958年粮食丰收,都去炼钢铁,粮食没有收,烂在地里面,到灾害来的时候大家没有办法。那这个灾害就因为我们当时为了搞工业,忽视了农业。加一句,不一定太准确,两年以后大家再来看。谈到1959年、1960年,按我们传统的文化,我觉得还要有文化自信。《黄帝内经》你去看,今年是戊戌年,明年是己亥年,后年是庚子年,六十一个甲子,我们明年就是三年自然灾害60年。回到刚才讲的,金木水火土跟着太阳,它运行的规律的位置是有相近的地方,北方特别是河南黄河流域,我昨天查了一下,己亥年的特点草木荣茂秀而不实,长得非常好,就是籽实不成熟,原因是到了秋天的时候来的比较早,明年夏天估计比较凉爽,风比较大,导致不坐果或者坐果比较差。
那我想说尽管我们现在整个农业技术都有改进了,灌溉都没问题。但是温度你是改变不了的,大田作物不是在温室里面,所以我们要对明年、后年,我们北方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减产做好思想准备,但愿不会发生,希望我们这么多年的农田设施建设,农业改进,这个如果没有品种的改良,如果跟六十年之前比,品种如果变的话,我们能够抗寒,能够早熟这没问题,如果品种还是稍微滞后一点的话,就会减产,而且我们近年来一直丰收丰收,我觉得应该来一次减产。这里多说一句,也许不对,当然希望不对,但是老祖宗有时候还是挺有意思的。
第二阶段从1970年至2003年,所以为什么我们回顾40年,一定站在解放70年,那其实我们1978年为什么这么改,是因为改掉一些问题,但如果没有前边那么多的牺牲所带来的国家工业化重要成果,我们之后是做不成的。所以我们不能割裂谈,光谈1978年以后重大的成绩,而忽略那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我们农业里面所做的牺牲和工业里面的进步是不合适的。之后从2004年到现在我们走的是第三阶段。
在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说在解决食物问题,我们采取了共性和特殊性的政策。共性就是农业榨取政策,第一个是统购统销,从1952年到1984年,之后一个收尾1985年到1991年双轨制,从1994年我们彻底放开。那中间还有农业税,真正的农业税的条例是2006年取消,但实际上中间也包括农业特产税等等,并不是都在收,到后期时候有些不收的,当然我们还是写的2006年彻底条例没有了。
那也就说这个阶段是农业为工业化起步做贡献的阶段,这是李薇在西北农大当时博士论文在1993年的测算,从1952年到1990年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农业为工业化所作出的贡献大概9528个亿,这是国内的学者做的最权威的,最早的。那如果把台湾算进来,当年李登辉,李登辉搞台独我们是坚决反对,但在农经学者里面,他当时在康奈尔大学博士论文做的就是这个东西,研究台湾在工业化的时候,牺牲农业支持工业里面,那个贡献有多大。这是中国的学者里边,李登辉、李薇这两个做的研究。
这个是我们看得见的,就是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所导致的牺牲农业支持工业所作的贡献。
第二个特殊性,这个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就是我们特有的,也就说农村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的时候,你必须先得以征购的方式卖给国家变成国有土地,国有土地再通过出让的方式大家再去开发,到今天没有变化,前两天我在看,就说征地政策要改,大家呼吁了这么多年都还没有改。大家看一下,1994年分税制之后,刺激地方政府开始卖地。我们2003年、2004年之后进行农业保护了,钱哪来?过去地方政府运行是靠农业税的,跟税伴随着很多种费,这些取消之后,地方政策要活下来。我们国家真正运行的中国经济就是靠这个东西,到今天都没有变。所以我想,大家看下面,就农民增值收益这个调研,我用的是其他学者的数字。我们也做过调研,其实农民在这个过程中,最后到了出让。假如出让金100块钱的话,农民能拿到5%到10%,那个年代包括到现在都是这样。
后边这两张表,这是我师弟俞文华1996年博士论文的资料,做的非常详细,进行了全国很多城镇的调研。当然从发表文章来看,1996年温铁军和朱守银的最有影响,但他们举出的例子较少。当年做的最完整的绝对是我这个师弟,对我们当年1994年开始土地农转非过程中农民作出的牺牲,这个历史都在这里面。
大家看一下,下面这个表。没有办法,这是我从网上查,土地部门数据从来不系统公布,我是通过各个途径凑凑凑,把这个表凑出来。每年的公布反正都不太一样。大家看,2001年一直到现在来,我们土地出让的面积,现在是每年22.54万公顷,我特地讲2002年到2003年一个跨越,由1.8万公顷一下跳到18万公顷,当时开始要取消农业税了,我们开始进行农业保护宫学斌,那地方财力哪来?地方政府未来能活下来就是靠卖地,我们整个后来房地产市场都是干这个。那大家想这个出让价款,累计起来大概是34万个亿,就2001年到现在,还不算之前的。我们农民拿到10%,咱们倒过来那90%多,或者那50%多这可比刚才这九千多个亿,多得多得多。
我们现在总结我们成就的时候,我们只看到成就了,没看到背后的农民,第一个是通过粮食价格压低,第二个是通过他财产的牺牲所作出的贡献。那到今天我加的这底下这些,“政府+开发商+银行”,是中国经济运行成功的一个最根本的本质特征,这个我不能展开讲,到今天都没有变化,我们现在困在这里面。政府需要钱,把地卖给开发商,开发商需要融资从银行那借,银行也愿意找到可增值的贷款出路,这样三家搅在一起了,你说你把房地产真的打压下来,银行受不了,政府也受不了。所以必须有新的财政来源之后,才可能把这取消掉。
那我想多说两句,我们解决食物问题,包括中国经济运行之所以成功,得益于我们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公有制。假如说是私有制,绝对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好。我们尊重私有财产,你不能轻易拿我的,那这样的话,可能真的是个人的利益很重要,但在整个民族国家利益的面前,注重个人短期利益就阻碍了整体国家的长期发展。大家讲日本成田机场,就是因为一户不能拆,当然也成为大家表扬的一个,多尊重私人财产,其实对整个日本的发展并没有利,这个我是觉得我们中国经济成功这个机理是在这个地方。
这张图就是按照Timmer他那个方法我们做了一个横轴是时间,因为换做人均GDP后的图形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变化,只不过是数值换了,用这个。那大家看,其实我们从1952年一直到1978年,这个地方下面那是1978年当时一个拐点,2004年后边又达到。那为什么我们把它说2004年叫一个拐点,如果从其他国家来讲,它没有我们户籍制度,人可以是自由流动,我们这个拉大,农工的拉大, 人是动不了的,就我们城里人、农村人这个隔绝,到后来现在才慢慢的,粮票取消之后,慢慢才可以动。那之前动不了,所以我们其实是因为我们特有的一套制度,早期的时候拉大我们这个差距。如果是没有这样制度阻碍的话,应该说其实就没有这么严重。但是倒过来我们也不必那么纠结,干吗要跟你这个理论模式完全一致,我实际生活就是这个样,那也可以。那1978年之后,其实到1985年,我们制度没有什么变化,还是统购统销。就是一个联产承包,释放能力。如果没有价格提高的话,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收益。1994年之后农产品市场放开了,除了少量的农业税之外,到2003年农业榨取政策基本结束了。
那整个这个过程,我们看右边,从2004年开始到2017年,那么我们最终希望转型成功一定是到了原点,到零,那需要很漫长的过程。如果按照这个趋势的话,我看了一下我们2035年就变成零了,那真的是转型完成了,这是不可能。这一条线只是按过去的,那你中间肯定要弯曲,越到快完成的时候,它不是这样,它会像平缓的一条曲线,那不管怎么样,我们假如说从现在第三阶段转向第四阶段,进入第四阶段的标准第一是高收入国家,第二是农业就业比重降到15%,我们现在是27%,降到15%是要减12%,那假如一年1%的话,我们需要12年,2018年加12是2030年,我们每年必须降1%,现在也困难,并不像以前那么快,那我们慢一点,到2035年,我觉得到15%以内,是有希望的。
所以跟我们十九大报告提出2035年来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农业里面进入发达国家,就是同时我们进入转型的第四阶段,2035年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们人均GDP可能会在2035年之前很早就会进入高收入组,可能2025年,可能就到高收入阶段,但是大家看我们农业是落后的,我们到2025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农业能降到15%吗?我是保持怀疑的。那这意味着什么?我们想要解决农业这个问题,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还需要非农业的发展,第一,我们人均GDP特别是整体的劳动生产力水平还要提高,第二我们还得把农业里面的劳动力继续转出去,剩下的我们靠工业来改造我们现在的农业,我们才可能进入第四阶段。
那这个我们看一下,为什么说2004年是一个标志性的。我们以可比价美元计算的各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基础,来进行一个对比。我们分别以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日本和希腊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分母,用中国各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做分子王智胸围,从而可以看出相对于这些对照组而言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水平。那会发现,所有的比值都是在2003年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2003年、2004年之后,我们在缩小跟他们的差距,但是我们的差距还非常非常巨大。为什么我用希腊?因为希腊在这所有高收入国家里边,农业就业比重是最高的,开始是15%,现在低于15%。那么日本在那里面,劳动生产率也不是太高,因为我们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程度相近。那我们看高收入国家整体平均,我们才是人家的9.4%,相对于日本才13%,那如果按希腊比,我们相当于人家的四分之一,最起码我们要达到希腊的水平,那我们还有四分之三,人家也在发展。所以说我们第三阶段,这个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任务非常非常的艰巨。
这个是从1952年到现在,我们用1952年CPI,做了一个指数平减,所得出的农业劳动日工价的变化趋势。那大家看相当于也是2003年、2004年之后进入拐点,那这个其实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结构转型的一个标准,包括刚才讲Timmer拐点,刘易斯拐点。那为什么在刘易斯拐点之前,大家有争议,大家说甚至有人怀疑刘易斯拐点存在不存在,我觉得不要去争议这些东西。那我们客观就这个现象,那就说在此之前,2004年之前,我们人均的水平农业劳动日工资就这些,当然也有争议。日本在五十年代也争议过,他们拐点,因为在二十年代好像就快到拐点了,后来说不对,应该是五十年代,因为后来发现按照真实的工资水平提高了,其实这个背后,横着的这条线其实代表生存工资,就像是一个绝对贫困线,一天两千二百大卡,再加上衣着的,折合当时物价按那个来算,那我们整个农业经济时期就是这个水平。
那你工业化就是,如果开始实现,或者说那必须摆脱这一横线。我们农业里边劳动日工资的提高其实就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准,但是这个进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问题。
接下来讨论我们农业转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这里面总结出六个,其实核心是第二个。
第一个挑战是如何解决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是首先解决吃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时候。
第二个挑战是人均农业资源极度稀缺条件下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是我们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最主要任务,后面这几个挑战其实是派生出来的。
先来谈粮食安全问题。这章图是我们人均每天消费食物中能量摄入量折算,原来我以为我们到2800大卡就可以了,发现我们都远远超过了日本,离欧洲、美国还有一点差距,饮食结构我们年轻人更接近于西方。我们还会有一点增加,人均的,但是不会太多。人均收入跟这个对应的。那根据人口,实际上我们到2030年,那时候人口的高峰带来之前,需求还有很大的一个增加。从人口的变化来看,简单说我们规划到2030年人口到达十四亿五千万,那现在是十三亿九,还有六千万新增的人口,之后我们进入下降的阶段。人口还要增加,人均消费量还要增加一点点,意味着未来我们在2035年之前,或者2030年之前,我们在目前这个阶段,农业里边需求量还是比较大。即使维持现有消费水平不变,新增的六千万人口也需要进口来满足。这张图是是所有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与谷物自给率之间的关系图,那我们耕地少,肯定需要进口。
这张图田志宏老师也讲过,我们农产品贸易2004年之后出现了逆差,开始大量的进口。这张表是我们农产品净进口的播种面积折算。2010年之前马晓河他们已经做过了,我们是做之后的,这是列的2016年,我们算一下我们享受了多少耕地,我们把这些净进口的面积加上我们自己的面积,那相当于我们这一年我们中国这些人,享受了这么多面积。然后按人口一除,人均享受了这么多面积,而我自己有多少面积,中间自己一算就出来。大家看出来,我们实际上从耕地面积角度来讲,目前我们的食物消费水平下,我们相当于自己耕地只满足70%,跟张宏宇算法差不太多。也就是说,以耕地面积计算的农产品自给率目前仅仅70%。
那么再来看2001年的时候,我们净进口了1.7亿亩的耕地,但那个时候我们出现了贸易顺差,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们是通过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出口一些,进口一些,我们进口了别人的地,但是我们实现了贸易的顺差,那个时候还可以。但2004年之后彻底就不行了,彻底不行就是跟刚才我们讲的那条线,农业的劳动日工资上涨有关系。
这样的话我简单说,到底怎么来实现。那这背景也说了我们肯定要进口,那进口到底怎么来保?进口进什么,这个其实大家都知道,不多讲,口粮肯定要保,即使再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个国际大米市场从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它是属于国家政治博弈的结果,特别得大,基本上跟成本没有任何关系,你天真的说我有钱,你有钱也买不来。那这样的话,等于说小麦和大米等口粮应该是绝对自给新抱喜相逢,绝对自给不是百分之百,因为还有品种的一些调剂,我想这粗数90%。
第二,我们不能其他全都不要,为了保证我们品种资源,种植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我不能说我种子存着,基因库存着姚德芬,但如果没有真正人在种,当你真正想去用的时候不行了,所以必须让他种。这样实际上我们提出来叫确立战略作物,所有的作物,所有的品种都叫战略作物,只不过每一个保有量不一样,这个需要详细研究。确定保有量之后,具体作为它的地块,你这个事干的是保底,那该给补贴补贴,剩下的完全放开,自己去调整。这样的话避免你什么都保,你保不住,这个可能跟大家想法一样,这是第一个。这个我不重复了,我们习总书记比我们聪明的多,站的很高,我们前面其实也是在为他在提供支撑,这里我说多一句感谢,感谢我们领导人脑子不糊涂,我们不需要去说服,他比我们更清楚,那这样的话就不会走岔。
第二个我想重点讲农业劳动生产率怎么提高?那逻辑上其实就是两块,一是提高劳均耕地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生产率。那提高劳均耕地面积就是扩大经济规模,这是长期的一个。这我想讲的是,给它对应的应该叫结构性政策,这是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农业政策最最核心的一个东西,先努力扩大经营规模。但是,分区域、分品种要耐心。近期应该向依靠机械的农业技术体系演进,虽然经营规模没有扩大,但是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能把这部分相对扩大,这是第一个办法。
第二个提高土地生产率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叫单产。单产当然第一个种业这个我不讲,第二最主要是我们现在的土壤体系,把它作为生命体的重新的改良,如果这个不改造的话,我们很快就会出现衰竭。另外一个就是调整品种结构,找高附加值的。现有品种优质化,中国到了这个阶段,为什么?提高劳动生产率,规模扩大不了的话,就只能提高单位面积增加值。那咱们想想日本,他们怎么做的?我国产最好的,我给他附加值就是最高的,这样他一样能提高他的生产力。第二是开发新的品种和农业的多种功能,我这里加了一点,即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地域那么庞大,通过它来挖掘,衍生出来文化的产业跟它相关的,那这个增加值就可以提高。另外包括我们从健康角度来讲,生物医药、保健品、休闲养生,给他们提供原料和基地,这样都可以。实际上就这几条,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这个来做,那充分利用工业发展的一些成果来对农业进行改造。
为什么说我们一下子扩大规模很困难?这个CA是我们讲的实际的单位农产品产品的生产成本成本,右下角是另外一个地区的单位成本,可以比较两个国家,比如说中国和美国,把汇率假如都折完了,中国是一条技术体系,美国是他一条技术体系,我们成本高,那假如说第一个我们要素价格高,假如我们跟他都一样,那成本可以降到D点曹明伦,但是还不行。那目前我们在做的,像小麦,就我们经营规模很小,但是我们直接也拥有了大机械,直接跳到像美国大规模的技术体系,我们中国也这样,改变我们技术体系,但尽管如此,韩老师在这,我们小麦成本还比美国高,比其他国家高。原因是第三个,规模还是太小,那这里面,这也是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而不是会计学角度做的一个拆分。那就是说国家之间农产品生产成本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汇率,要素价格差异,技术体系差异,加上经营规模差异来解析。那我们未来农业走的路,最终你得走到扩大经济规模上去。这件事上确实应该像习总书记讲的那样,要耐心,不能着急。
第三个挑战是谁来从事农业。这个大家谈了太多太多,我们只谈一个。为什么农业生产经营环节一定要家庭经营。前面讲农业、非农业,它是产业的分工,那这里作为农业生产,所有的环节,从种到收,理论上都可以分出去,通过分工获取分工的收益,但是有一个环节是永远分不出去的,那就是对整个生命活动过程的照料,像老农干的这个事情,因为他这个活动是没法契约的。所谓没法契约是说不清楚,因为他的成果跟他的努力程度和天气搅在一起的,摘不清楚,那怎么办?就赋权给他,给他剩余控制权,那这是两种方式。一种就是完全他来做,第二公司里面他作为CEO,CEO采取分成的方式,这是未来最最核心的。那剩下所有农业环节都可以走社会化服务,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小幼畜的饲育和大田作物,一定要家庭来经营,其他环节都可以公司甚至社会化。
第四个挑战是如何避免乡村凋敝。乡村振兴我只讲幻灯片中最底下这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长期可以追求专业化,但是短期、中短期绝对不排斥兼业化,因为政府政策上有人有怀疑,我们要提高生产率,应该说专业化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实际上我右边的这个图是美国2015年家庭农场收入来源的数据,即使美国这样牛的国家,大家看左边这个图红的,他农业外的收入,红线,平均的还是占大头。最右边这个图,它分三类,即使非常高度专业化的农场,他也有将近20%的兼业收入,剩下那两类,居住型和其他中间型的,那都是非农业收入占了大头。我们这样通过兼业化的方式,能够降低转型的社会成本,这没有什么好矛盾好纠结的。有条件就专业化,没条件我们就兼业化。
第五个挑战是如何实现生态安全。这两张图是张福锁老师当时在Science发的文章,讲的是我们氮肥利用效率下降和多年种植之后土壤酸性程度变化,这是酸性PH下降。这是今年十月份最新的一个Nature上的一篇文章,非常好,结论是,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我们人类也不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的话神勇武工队,食物系统的环境影响将增加50-90%,到2050年我们要超过地球的生态承载能力。他们提了一些办法,一是减少浪费,二是倡导素食,少吃点肉,三是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我觉得这可能是要做一些文化等等等等方面的工作。当然,还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这里不用说了,我觉得用他们做这样一个结论。
第六个挑战最后这部分,这个问题以前不重要,我特意在这里拿出来,这是说到发达国家进入第四阶段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学家就说到发达经济的时候,就是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非常非常微低的时候,农业对宏观经济的反应变得越来越强烈,而且非常敏感和脆弱。我们认为早期农业经济时期农业就是宏观经济,中间转型两个阶段的时候,它影响没这么大。这是什么含义呢?进入转型第三第四阶段,宏观经济的波动对农业影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原因在于农产品价格存在一个过度反应即超调。超调就说针对货币供给增加,特别增速增加或增速速缩减的时候,农产品价格上涨时比其他涨的快,跌时跌的也快,原因是其他部门的产品存在价格黏性。经济学里面用十二个理论解释价格黏性。那么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哈佛大学另外一个教授弗兰克,1986年在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发了一篇文章之后,后来很多学者在做延伸研究的。他们推出一个结论,就说随着黏性部门比重的加大,农产品价格超调会越来越严重,什么意思?农业部门比重越低,黏性部门比重越大。现在是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就是这个问题,前面都不是问题了。那这个波动带来什么影响?大家想,我们农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当扩张的时候,农产品价格涨的比人家快,紧缩的时候,农产品价格跌的快,那就说经济景气的时候,农业好景来的时候,赚点钱,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它跌的很快,会出现亏损,就出现巨幅的农业经济收益的波动,那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局部或全局农业危机。
农业危机只有发达国家能出现,发展中国家从来没有农业危机,只有农业的减产、灾荒等等等等,农业危机是农业经营上出现了破产。大家想,随着我们经营规模扩大,农业越来越金融化,需要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等等,这个波动会带来破产,这个可能就是未来进入第三阶段末期直到第四阶段,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这个大概就是这六个方面赵晓冬。
总结来说就是两段话,我就不念了(文字整理时我们把幻灯中的结语加了进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农业和农民先后通过农产品统购统销和农村集体土地征购等两种独特的制度安排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巨额资金积累,做出了宝贵贡献。随着2004年前后梯莫尔拐点的到来、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出现、农业就业比重低于一半后农业就业人数的趋势性减少,我国进入了农业转型第三阶段,开始进入了以工补农、加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农工差别与城乡差别的新阶段。
人口规模庞大和人均农业资源极度有限,决定了处于农业转型第三阶段的中国必须克服重重困难,需要探索更精准的结构性政策和收入补贴政策来确保开放条件下的粮食安全、农业经营的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从而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并为2035年后进入农业转型第四阶段做好准备。农业政策制定的着眼点,也必须从担心农业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转向关注宏观经济波动对农业经营的影响,从关注人的基本生存(数量安全)转向改善人的营养与健康(质量安全与生态安全),从关注城市消费者利益转向重点保障农业生产者利益。”
最后,请看这张幻灯。我觉得习总讲得真的挺好的:“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富强,没有农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我们希望农业别拖后腿!谢谢大家!
——END
本文转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网站:
http://cem.cau.edu.cn/art/2018/11/28/art_3114_598335.html
相关阅读:
林万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发展差距比较 基于HDI的分析
张正河:中国乡城人口迁移
何秀荣:改革40年的反贫困认识与后脱贫战略前瞻
柯炳生:农村改革40年 回顾与感悟
何广文:农村金融制度演进的路径、绩效及前瞻
方向明:农村改革40年来食品安全变化及挑战
田志宏:改革开放40年以来农产品贸易发展及挑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