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1-11 08:14:02   全部文章   0/75

sg是什么意思日暖风轻,情绕伊洛河-商旅时代传媒

日暖风轻,情绕伊洛河-商旅时代传媒

最近读到何家安老师评价画家曾国荣的文章,印象非常深刻。何老师言语朴素,却情感真挚,点评曾国荣其人品性、其画风格时,更皆入木三分。其中他提到,“曾国荣经常去巩义邙岭写生,这一地区被称为“河洛”,河洛邙岭的地貌复杂多变,形式感强烈。土山和窑洞都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曾国荣抓住这些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符号。”
读到这里时,我就想,画家的眼睛都极敏锐,长期作画积累的审美经验,使他们对于美多半挑剔。曾国荣经常去写生的巩义邙岭,肯定清丽异常、不同凡响。
机缘巧合,我们不久便真得去了巩义。

脚下是古老的“河堤”?
接连阴沉好几天,那日意外放晴。从郑州出发去巩义原口证,车程两个小时不到。巩义县城群山环抱,因为天气好,不管我们走到哪儿,一抬头便看见黛色远山蜿蜒起伏,仝正国如空中有波浪涌动。还有那伊洛河,近处水平如镜,远处潋滟粼粼,仿佛一条银色丝带,自西向东穿城而过。
中午从偃月城出来,我们走到路对面,沿着古老的伊洛河散步。河岸附近有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似乎将来要作车行道。不过我们走在上面时,只偶尔才有一辆车经过。但对于这条普通的现代化道路,我固执地把它叫作“河堤”。
这条路高出地面许多,与真正的河堤之间,有大面积水草荒地。很可能,伊洛河历史上水域浩淼,曾经是漫到我们脚下的。河另一边开垦有农田,与河岸平行,连绵不断,冬麦正吮吸着“雪眠”前的最后日光。田埂上不时点缀着几丛树,与青绿的农田高低错落。我猜想,那农田大概也曾是河道的一部分。
伊洛河是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据说,如果我们顺着这道“河堤”一直往东,便能走到河洛汇流处,一睹清浊分明的壮观景象。且我们走着的这条路,两侧不远处皆有山,伸开双臂,指尖似能“触”着山顶。后来有人告诉我们,北岸那座便是邙山。秦朝时,巩义就因“山河四塞,巩固不拔”得名“巩县”。到北宋时,开封等地黄河经常泛滥,而巩义因有邙山阻挡,从未遭遇过黄河水患。于是,巩义便成了皇家风水宝地,除“靖康之耻”中宋徽宗、宋钦宗,北宋帝王均葬于此。今天巩义县城内,可见规模巨大的“七帝八陵”陵墓群郑毅然,修建成了北宋皇陵公园,免费对外开放。
中午暖和,一场“河堤”上的散步令人留恋。河边,钓鱼人很多。河中沙洲上,白鹭也在昂首挺胸地悠闲“散步”,因为我们距真正的河边还比较远,化作一个剪影的白鹭,我们差点就错过了它。白色精灵们看来相当熟悉这儿,与钓鱼人同在“捕食”呢。那天,我们又继续沿着伊洛河散步了很久,遥想巩义的历史,猜度有哪些古人也曾走过这条“河堤”。

诗圣的思念:月是故乡明
上午到达巩义县城后,我们先直奔了杜甫故里景区。千秋诗圣的出生地,从文化意义上,没有什么比看它一眼更紧要了。
杜甫墓在全国有多处,纪念杜甫的祠堂、景点也多,有名的如成都杜甫草堂。但杜甫故里却只有巩义一处。晚年杜甫漂泊荆楚,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重回故土心切,吟唱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生于巩义,因母丧,少年时曾寄住在洛阳姑母家。唐朝时,“巩县属洛州”,洛阳作为东都,巩义还有“东都锁钥”的美誉。从更大的地域概念上,诗人也许习惯称自己为洛阳人。
今天杜甫故里景区内,保存了数通清代时期的杜甫纪念碑。其中有一座碑楼,内立清代碑刻,正面楷书“唐工部杜甫故里”。讲解员说,这座碑楼自清代建立后,一直在这儿,此处原是杜甫故居前的大路口。另外比较重要的,是清雍正年间河南府尹张汉草书“诗圣故里”碑一通。据传,张汉考中进士后赴洛阳上任,途经巩义,见杜甫故居萧条荒芜,万分感慨,于是就亲笔写字刻碑罗启仁。张汉刻碑之后,前来杜甫故居拜谒的人才渐渐多了起来。当时张汉为河南府尹,职位相当于今天河南“省长”,他在杜甫故居前立碑的影响力,也就可想而知。
杜甫出生在巩义笔架山下一孔土窑里,家门前是东泗河。景区占地广大,将这些都包罗了进来。走过横枕着东泗河的石桥,我们来看杜甫的诞生窑。诗圣为什么出生在窑洞里?初来乍到,游人都不免心中疑惑。事实是斌加贝念什么,这与巩义悠久的窑居历史有关。此地处黄土高原东端,属于多山地区,人们祖祖辈辈住在窑洞里。直到上世纪70年代,窑洞还一直是巩义主要的民居形式。今天来,看见山中仍有窑居人家也不足为奇。

历史上,杜甫长到十九岁,就离开了家乡。因为唐朝文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壮游”。那时,年轻杜甫的诗风还是盛唐格调,乐观、旷达,比如《望岳》中的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然而杜甫一生,从未有过实现凌云壮志的机会。景区内有一幅壁画,描述的是朝廷举办盛典,杜甫借机作了三篇礼赋求官,才终于被唐玄宗赏识无上大快刀,特准蓬莱宫中面试。虽然此次仍未得到重用,杜甫回想其事,诗曰:“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可以想象,对于一名文人来说,这是何等骄傲和荣耀的时刻!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后半生从此处于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中。生活之不幸,令人心酸,但他所有的名诗几乎都创作于这个时期。因为杜甫伟大就在于,自身凄凉仍不忘同情他人。不论是“三吏”“三别”,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景区可以读到杜甫所有名诗,站在这里重读,似乎更贴近诗圣的心和情感。景区诗圣堂内,杜甫汉白玉雕像旁有一副对联,出自北宋词人秦观评价杜甫的文章:“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郑妍珠,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对诗圣的精神和气质,被公认概括得最好。
如果说杜诗境界高,那是因为饱含爱国爱民的情怀,作为记录历史和人民苦难的“诗史”,在国家多难之际给予人精神食粮,体现了文学的最高价值。这种境界,跨越时代和国界,所以杜甫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上下五千年雇佣女友,泱泱华夏,也仅有八人获此殊荣。
年少时,很多人喜欢李白,羡慕花间把酒的浪漫、向往藐视权贵的清高。随着生活阅历丰富,都更爱读杜诗,因为能品出其中味道了。

佛影光斑映千年
从杜甫故里景区出来,我们出发去石窟寺。寺旁为偃月城,内有美食街,接近中午,那是游人必去地。
到了石窟文化景区口,我抬腿就往里走。没走几步,戏曲声就听得分明,从广播里冒出来,声势很大,使景区热闹得如同逢年过节。起初想着景区标新立异,马上又知道巩义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故乡。游逛间再听耳畔戏曲,虽仍听不懂,心中却肃然起敬。
偃月城内有大型旅游休闲广场,也有美食街、特色步行街,已然成了日常逛吃好去处。而关于其历史背景,《读史方舆纪要》载:“李密临洛筑偃月城与仓城相应,既而与王世充战于洛北,退走洛南,余众东走月城。”可知,隋末唐初时,偃月城是河洛地区军事要塞。
穿过偃月城,游人喧嚣声渐落,往北不远,便到邙岭脚下。石窟寺赫然在目,蓝天、土山、古寺,四下悄然。寺内,我们也是不多的游客之一。邙岭整体属于土山,惟有这一段“大力山”,有露出地面岩石层高20米,被开凿石窟群。石窟寺便以山为墙,盘踞一隅天地间。

北魏时艾衍含,鲜卑族孝文帝从山西大同迁都河南洛阳,在大同修建有云冈石窟。到洛阳后,则有了著名的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又是继洛阳龙门石窟之后开凿。与之相比,巩县石窟整体规模较小,只留存五窟,空间也未容许雕刻巨型佛像。然而这处石窟精致得很,其中有诸多精工巧匠之作。比如窟内两壁整齐划一的小千佛,繁盛崇高,让人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还有那《帝后礼佛图》浮雕,在龙门石窟的被盗往国外后,即成孤品。近距离看,仍可见彩绘历经千年残留至今的色块。又有“飞天”造像一对,仙袂飘飘举,灵秀轻盈,是古今佛家艺术经典!


我正在一处石窟内贪看,不远处隐隐传来天籁般的音乐声,心境本还有些浮躁,顷刻间变得平和灵毒二代。走出窟外,见到是一位写生画家在播放歌曲。他面前立着一张巨幅油布,上画有佛像一尊,以忍冬纹相托。忍冬纹在佛教装饰中常见,因其茎蔓呈优美的波曲状,极符合传统审美,北朝时期广为流行。且它形态简练鲜明,又连绵不绝,似与佛教的轮回信念有内在联系。
一人、一画、一曲,他沉浸在身心的宁静和创作中。这种耐得住寂寞的性情,在今天越来越少见了。不过他或许也在期待着,“偏从独坐处,乃见故人来?”

百万之家“富而好礼”
康百万庄园名声远扬,中午离开伊洛河后,我们也兴匆匆前来。
一下车,庄园全貌映入眼帘,虽然不止一次见过照片,我还是被它的气势所震撼。庄园依附在邙岭半山腰,由近而远,先低后高,院子、房屋亦随地势错落。虽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期sg是什么意思,这处占地广大的古建群保存较好,气派非常。
因居高临下、地势险要,且防卫森然,康百万庄园的构造更接近封建堡垒,不同于晋商大院、徽商戏楼。而精致的砖雕、木雕、石雕,堪称建筑学家研究中原古建的典范。一条长长的拱顶斜坡,从栈房区通往住宅区黄楚标。我们跟随讲解员,一路品咂着庄园隽秀的建筑细节。
其中,引起我最大兴趣的,却是曾经住在这里的主人。
这座庞大庄园的主人,自然相当富有。连“康百万”的名字,也是出自慈禧太后金口,“不知此地还有百万富翁。”当年慈禧携光绪黄帝避祸八国联军后戎祥猝死,回京路过巩义,康家捐献了200万两银子,很有“国难当头,富商捐款”的意味。自此康家世代被称为“康百万”。清末民初,民谣传唱,“河南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三人并称活财神。康家富裕,世人皆知。
可庄园镇园之宝并非价值连城之物,乃是一块“留余”匾,挂于堂上。上面篆书“留余”二字。“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陈和伦,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中国哲学智慧主张,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大抵如此。

园中各处还有诸多楹联,句句精彩,内容都颇有世代诗书之家的风范。比如,有一副“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圣道还是读书”,横批“克慎厥猷”。语言朴实,却至情至理。由此门进入院中,有一方石案,据说是康家中秋赏月的地方。石案没有任何装饰,十分质朴。惟刻有石案铭,“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刮去垢兮磨其光,棱角铮铮类珪璋……”。只是文字在石案底。每年中秋之夜,月华满地,夜如白昼。在石案底放一盆清水,文字映于水中,康家人便低头弯腰借着月光而读。长辈年年以此训诫家中子弟全秀珍,“玉不琢不成器”,利用月光亦可勤奋苦学。这种教诲方式真称得上有“创意”。解说员说,康家此举还另有一层含义,即“要康家子孙牢记官运平步青云,为人处世须时时低头弯腰,谦卑礼让。”听完让人心底一颤,如此荣贵,没想到是个富而好礼之家。

当日与我们一同参观的,还有另外一些游客。从他们谈论中得知,其中拥有百万家产的大有人在。今日一游,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豫商精神。
冬天黑得早,我们打算回程,路上经过长寿山风情古镇,晚饭便定在那儿。冬天是古镇旅游淡季,游人不多,但所有小吃铺和演出人员都在不畏严寒地坚守岗位。长廊上、石板路旁,挂满古典红灯笼,远远看去,长寿山黑发红衣,盈盈动人。
周边居民来此散步的很多,晚风、夜色,拂去人一身疲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