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3-16 23:52:22   全部文章   0/122

世界之战高清下载界首市23月份好人好事典型等你来投票!-文明界首

界首市23月份好人好事典型等你来投票!-文明界首


1、关注“文明界首”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2、在投票页面选择你心目中的“界首市2-3月份好人好事典型”给他(她)投票,每个手机号只能投一票。投票总人数不超过17人。
3、本次评选活动坚持自愿投票原则,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包办投票,弄虚作假,严禁采用任何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投票舞弊,一经发现,立即取消投票成绩。
4、投票截止后,工作人员会根据选票数量,提交专家评审委员会,微信投票与专家投票按比例进行加权整合,其中微信投票占30%比例,专家投票占70%比例。
5、投票截止时间为2018年4月20日17时30分。

康玉成
14岁参加革命,63年党龄,离休25年,参加过淮海战役,转入地方默默奉献,85岁的康玉成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白发红颜、精神矍铄,言谈举止中还有一股老军人的英武之气。
熟悉康玉成的人对他的评价是:离休不离岗,热心公益。“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闲不住,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我高兴。”康玉成总是这样说。
年少立志献身革命
康玉成,男,回族,1933年11月出生。14岁参加革命工作,被分配到原中共界首市委书记乔道三身边当警卫员,在乔道三身边工作期间耳濡目染使他坚定信念,此生都忠于党忠于人民,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1948年元月,乔道三派康玉成护送中原局党委书记陈少敏同志通过敌人封锁线,用四天的时间由临泉东南宋集向北通过界首到郸城,一路上相当危险,每走过一个集镇都有敌人的岗哨,但是康玉成同志不畏险阻,毅然完成了任务。
1948年12月底,淮海战役中,康玉成和他的战友们被派到今亳州市义门镇,接收俘虏的国民党连排级军官70名,在完成任务期间,康玉成还负了伤。此后康玉成被安排到沈丘县刘付集收编学校学习。经过学习,在党的教育下他继承了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上级交给他的任务他都能圆满完成,并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
扶贫济困捐资助学
1951年康玉成转入地方工作。在邴集乡任主任期间,乡里有个女孩父母双亡,七岁的女孩跟着叔叔婶婶生活,轮流在各家吃饭,每天必须要干活才能换来饭吃。康玉成知道后,及时对女孩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帮助孩子申请了补助,赵敏芬此后康玉成就一直关注着女孩的生活。16岁时,女孩的叔婶商量让其嫁人,康玉成力排众议,甚至不顾家人不满,将孩子接来家里,当自己亲生女儿一样帮助她学习、找工作,还帮助其找到了合适的对象。出嫁时,康玉成像嫁女儿一样为女孩准备了嫁妆,并从自己家里发嫁。如今女孩和丈夫在合肥安家,日子幸福美满,逢年过节一家都来看望他,感谢他的恩情。
在基层工作的几十年,康玉成继续保持着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不仅能较好地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在生活中他也乐于助人,还曾救过两名失足落水的儿童。离休后,康玉成经常给西北地区的贫困家庭寄钱,每学年六百元的费用在当时能帮助很多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11年秋季,康玉成被邀请到兰州市扶贫座谈会接受表彰,还和与会人员共同合影留念。
爱管闲事为民生
2009年邻居马仁云正在自己搭建的简易棚下贴烧饼时,被其邻居赶了出来,并把马仁云的简易棚给拆了,原来,这个地是公家的地,并不属于个人,邻居为了扩大自己的建筑面积,强行把马仁云两位老人赶走。没了小小简易棚,两位老人无家可归,为了此事两家矛盾不断升级。看到这个情况,康玉成坐不住了,他默默将自己家的一个房间收拾出来给两位老人免费使用,并给两位老人提供食用油、面等生活必备品。两位老人终于有了固定住所,矛盾也得到了化解。
康玉成老人家门口是原界首市东城粮站,该粮站因废弃多年,无人居住,杂草丛生,附近居民把垃圾都倒在该粮站院子里,“闲不住”老人打电话几经询问,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样下去垃圾还不得堆成山呀!”康玉成念叨着,给儿子打电话找来铲车和渣土车把垃圾清理走,并自己搬来小凳子坐在门口,提醒居民不要进去倒垃圾,为此,他可没少与不理解的居民吵架,但是时间久了,大家才知道老人的那份操心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卫生真得靠大家共同维护。
离休不离岗热心为宣传
日常生活中康玉成养成了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每年他都要订阅一千余元的报刊杂志,不仅自己关心社会动态也心系邻里,经常把自己订阅的报纸书刊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帮助别人也养成这种好习惯。康玉成退休后用自己看到、学到的知识,数十年如一日积极为社区充当义务调解员,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虽然85岁高龄了,康玉成依然担任着市老年大学的讲师职务,讲述革命故事,传播红色精神,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讲述着独特的界首故事。(郭云艳)
薄战士
薄战士,界首市泉阳镇集东行政村人,知名民间小调演员、编剧、导演。薄战士的身份很多,界首市优秀法制宣传志愿者,阜阳市“慈善之星”,中国志愿者阜阳心缘公益协会副会长,皖西北“民间小调”艺术团团长,安徽省百佳民营艺术院团团长,安徽省戏曲家协会会员,2008年被安徽省文联评为“十佳”农民戏剧新星,2009年被评为江淮十大戏曲明星。
愿做紫燕衔春泥
薄战士自幼酷爱文艺,1983年因家境贫寒无奈辍学,在当地戏曲学校学习戏曲表演,久经风霜,在戏剧人生的道路上坚持达数十年之久,自编自导的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帮扶帮教、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妇女、善待空巢老人、社会法制警示教育等题材的文艺节目,深得当地和周边群众的喜爱。为了能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看到这些节目,并能从中受到教育,他自费买来摄像机,摄制当地乡村题材的电视剧。他创作的民间小调、电视剧《苦命儿子孬种爹》、《新编墙头记》、《父子泪》、《押上老婆去赌博》和《疯子娘瘸子爹供儿上大学》、《穷光蛋闯上海》、《科学养妈》等,再到后来反映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的《亲生闺女不认爹》、反映农村婆媳关系的《媳妇婆婆》等,累计有700多部作品,推向了省内外市场,销往全国各地,最高单片销量达10万盘,受到观众的认可。民间小调微视频《留守儿童的梦》、《空巢老人谁来养活》、《不合格党员的二十种表情》、《扫黄打非天天讲》等受到了广泛好评,在寓教于乐中为百姓送去了欢乐,同时得到了教育。沂蒙小调电影《欢喜婆媳》,即将在央视六套播出。
愿做春草添新绿
薄战士不但是一名文艺爱好者,也是一位有善举和大爱的人。多年来,薄战士带领全家进行义务宣传和公益演出,人力物力齐上阵,进学校,进村庄,多次走进阜南朱寨敬老院、颍泉区绍营敬老院、泉阳镇王付全敬老院、王烈桥敬老院,为战斗在秸秆焚烧第一线的同志们送饭、送水、送方便面,在田间地头上演秸秆禁烧的文艺节目,让大家通过观看宣传节目,认识和理解秸秆焚烧的目的和意义。
薄战士不仅自己做得好,他还教育子女要有善举、献爱心,经常带着家人一起参加泉阳、界首和阜阳的慈善活动,捐款捐物。孩子们在他的带动下,只要遇到有公益性的演出任务,都推掉商业演出,积极主动地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村庄、学校、社区、企业、敬老院,用艺术化宣传的形式,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宣传十九大精神,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薄战士的家乡,有个叫薄玉雷的孤儿,这个孩子的母亲疯癫,外出没有回家,父亲因寻找母亲,也常年不回家中,薄玉雷无人照看,四处游荡。薄战士知道后,二话没说,就把薄玉雷带到身边,手把手教他学吹唢呐,学演小品,让薄玉雷感受到家的温暖。随后薄战士在演出之际,三下山东为薄玉雷找到了亲生父亲,但他父亲因体弱多病,自身生活难以料理。薄战士又把当父亲的职责担当起来,为薄玉雷张罗娶亲,不知投入了多少人力和物力,终于为这位无依无靠的青年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为了使薄玉雷和他的家庭更加幸福和快乐,薄战士几经奔波为其联系到界首市新能源电池集团上班,看到薄玉雷有了幸福的家庭和稳定的收入,薄战士露出欣慰的笑容。
愿做梅香融春雪
近年来,薄战士的艺术人生和先进事迹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河南卫视、阜阳广播电视台、人民网、农民日报、安徽日报、安徽商报、阜阳日报、颍州晚报等媒体关注、报道。薄战士热心于公益事业,服从政府安排吴育奇,一心向党看齐,对泉阳镇以及界首市组织的各类宣传活动从不打折扣,因此受到高度赞扬和表彰。薄战士先后被评为“界首市文化宣传拔尖人才”、“界首市宣传思想带头人”、“界首市五好家庭”、阜阳市“十大慈善之星”、界首“中银富登杯泉阳好人”,连续十年荣获界首市“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泉阳镇“优秀共产党员”、界首市“优秀法制宣传志愿者”,安徽省民间小调“十佳演员”,妻子刘芳被评为“双学双比女能手”,他的孩子们也在各类艺术赛事中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奖项。
虽是梅开不争春,愿做梅香融春雪。薄战士,正在他所追求的艺术道路上,以感人的故事、真诚的激情、朴实的语言,用善爱之心,用大爱之举,在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家乡新的成绩,宣传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事事做善事,时时有善举,撸起袖子加油干,给社会交上一幅满意的答卷。(王海涛 张宏友)
刘洋
从1月23日到2月5日,只要西城街道中原社区有志愿者活动,放假在家的大学生刘洋总是第一时间到现场参加,此举受到社区干部的一致好评。刘洋,安徽界首人,共青团员,生于1997年12月2日,现在就读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他热爱公益,在大学一直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刘洋来自界首西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进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后,刘洋在学习、工作中砥砺拼搏,自强不息。他刻苦努力,一直在是专业前三名;他勤工俭学,暑期快餐店后厨油锅前和深夜的快递分拣站都留下了他工作的身影;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世界之战高清下载,他也不忘挤出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举团旗 紧跟党走
刘洋践行团干部的使命榕树头讲鬼,高举团旗,紧跟党走。2015年12月,在系党校顺利结业,在学校第9期“青马工程”培训班担任团支书,第10期“青马工程”培训班担任班主任助理,带领全班学员努力学习,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继承发展者。在培训班举办的全国道德模范王争艳对话分享会上,他作为主持人与王争艳畅谈理想信念,共话青春奉献,收到热烈反响。2016年暑假,刘洋参加2016年“荆楚英才学校”湖北省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担任三班一组团支部团支书,对共青团和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有更清楚的认识,结业后,他作为支部代表上台发言,返校后,组织开展了“高举团旗紧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在同学们中宣传团的知识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让共青团在广大团员青年中扎牢根。
服务山区 志愿支教
一路走来,刘洋受到过很多老师的鼓励帮助,促使他在困难时自强不息,努力前行,再加上受到徐本禹事迹的影响,更加坚定了他义务支教、关爱留守儿童的信念。2016年7月“大骨班”培训期间,刘洋奔赴恩施州建始县长粱乡龙潭小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刘洋,第一次见到巍峨险峻的大山和陡峭的悬崖,感到十分新奇。新奇过后,摆在同学们面前的有几大关,一是环境艰苦,大山深处毒蚊虫凶猛,有一次刘洋晚上上厕所,一条蛇从他脚边划过,把他吓出一身冷汗。二是教学关。孩子们因为与外界接触少,对知识改变命运没有什么概念,少部分孩子不爱上学。在这些困难面前,刘洋牢记习总书记的话语“青年要矢志艰苦奋斗”,积极适应艰苦的环境,用爱心去关爱孩子们,对不爱上学的孩子,刘洋从生活费中挤出零用钱,买水果和棒棒糖,激励孩子们热爱学习;对于父母常年在外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刘洋给予他们亲情的呵护。短短半个月的相处,他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离校的那天,正在合影的孩子们突然都大哭起来,十分不舍他们的“小刘老师”。
支教结束后,刘洋跟学生们时常保持联系,和孩子们谈心,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上、心理上的问题。开学回校后,刘洋作为社会实践代表在全系学生面前进行实践分享,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支教队伍中来,引起强烈的反响。
追求卓越 刻苦学习
刘洋深知水利工程关乎国家的命脉,立志成为大国工匠,因此他从不间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成绩在全专业排名第一,荣获2017年国家励志奖学金。2017年暑假参加了全国结构设计大赛,他知道这是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好机会,因此放弃了已经谈好的实习单位,留在武汉参加集训,集训期间,在没有空调的实训室忍受着高温的炙烤,有时候一个模型还没做到一半,汗水已经浸湿了他的衣服。制作模型的过程异常艰辛,需要人力用美工刀将竹片塑形,用502胶水固定,没有任何的机器可用,经常出现手被扎进了竹刺,被美工刀划破的意外,但是他坚持了下来,并且得到成长。只有刻苦钻研,才能提升专业技能,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长成才,要付出超过常人百倍千倍的努力,才能实现心中梦想。
困难压不倒坚毅,困难也绝不是赢得怜悯的借口!一路走来,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但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刘洋毫不言弃,面对困境挺直腰杆,坚定迈出自己的步伐,他坚信:青年必须自强,民族才能自强,国家才会自强!
力行于善 义务献血
进入大学后,刘洋便登记成为武汉血液中心献血志愿者,并将血样信息登记入血液库,累计献血1200ml。2017年12月7日中午,刘洋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武汉急救中心接到一病重幼儿,急需O型血小板,血液中心在经过筛选后发现刘洋的血小板条件正好与之匹配,便电话询问是否愿意捐献血小板,刘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午饭还没吃完就急忙赶往南湖献血中心,进行两个小时的血小板分离。随后,武汉血液中心立即将这些救命的血小板送到急救中心供幼儿治疗。刘洋表示,血液可以再生,挽救生命不能等,作为一名团干部、志愿者,能为他人解决困难是一件光荣而理所应当的事。后期,团省委学校部微博、湖北日报网、湖北教育信息新闻网等对刘洋捐献成分血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学校和社会中都引起了较大反响。湖北日报、湖北教育信息网等媒体对他的爱心事迹也进行了报道。(张锐乾)
戎成
抓扶贫工作,不能就单一抓扶贫工作,我们既然来了,就要真心沉下去,多为当地广大群众办一些实事。——戎成
强基固本 抓实党建带队伍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阜阳市原公安分局长戎成自从下派到顾集镇胡湾村担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班子、带队伍、凝聚力,为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湾村原本组织涣散,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即便想干好工作,但是由于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等方面有很多欠缺,扶贫工作一直在全镇排名倒数。戎成发现这个问题后,他作为村里第一书记首先想到把村委会班子建起来,他说:“村里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想干好工作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如果村干部思路不清、效率不高,人心涣散,抱不成团,就很难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于是,戎成书记在村干部中开展谈心活动,让村班子成员每个人都谈出自己的想法,掌握他们思想情况,在此基础上完善机制,实行每日调度制,把每天要干的事,落实在每个人头上,完成情况每天一汇报,彻底改变了以往整天忙,不知道都忙了啥的被动局面。自从建立了这个制度,村干部人人身上有担子,人人知道自己每天都干些啥。另外,实行奖罚制度,做的好给予表扬,差的不留情面提出批评。同时,他带大家到大程村学习参观,看人家怎么干的,学习人家先进经验。
“老泉,老泉,我这边没有什么情况,你那边怎么样了?”
“戎书记,我这边也没有什么情况。”
“那就好,等下就有人来接你的班了,你就能回去了。”
这是戎成在秸秆禁烧工作中的一段对话,因为胡湾村的特殊情况,戎成在担任第一书记之后,不仅是抓扶贫工作,还扛起了胡湾村的全部工作,不论是在秸秆禁烧、进访惠聚、脱贫攻坚、冬防冬治等工作中,还是在“两学一做”学习中,都是亲自干、带头干。
在戎成的带领下,胡湾村干部工作干劲倍增,“白加黑,五加二”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通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胡湾村扶贫工作,从过去镇月评比中,由原来不是倒数第一位,就是倒数第二位,逐步向前提升,镇领导高兴地夸奖说:“虽然小步慢跑,但是也值得表扬!”如今,胡湾村委会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会干事的良好局面,群众高兴地说:“有戎书记这个好火车头,胡湾村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希望!”
情系群众 真心实意结亲戚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重点民生工程。他深知这项工作责任重大,也深知这项工作的难度。从2017年5月至今,他全身心坚守在扶贫一线,兢兢业业落实好国家这项惠民好政策,没有叫苦叫累,没有向组织提条件、讲理由,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听取村委会干部情况介绍,查阅大量资料,走村入户与结对户交流,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村民经济来源,认真倾听结对户心中的困扰和期许,并将这些情况详细记录在驻村日记上。
“烦啥?你比俺儿来得都勤,每次来不是问寒就是问暖,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村里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安装路灯,俺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吃上自来水,俺感谢还来不及呢!只是,你来不是给我扫院子,就是帮我干活,大娘心里过意不去啊。”这是戎成书记到贫困户家中走访时,赵大娘当着众多群众的面,发自内心一番感激的话,至今这句话,还在戎成书记耳边回响,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他一想起此话浑身就充满力量,赵大娘的话,时刻激励他在扶贫道路上勇往直前。
戎成为了便于大家走访贫困户,利用自己精通计算机特长,不顾白天工作的疲劳,往往晚间连续作战,以自然村为单位画地图,那个自然村中第几排、第几户、户主叫什么名字、家中有几口人、种了几亩地、家里养了多少头猪,喂了多少只鸡等,都标得一清二楚,为后期扶贫工作带来了许多方面。
“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妻子,家里的活都让她一个人担了。”
参加驻村扶贫工作以来,胡湾村委会5个自然村曲折坎坷的小路上,戎成不知走了多少遍,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鞋,流了多少汗水,村里哪里有个沟,哪里有棵树,哪个结对户家有多少口人,情况如何,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但却与家人聚少离多,家里的事情,他一样也没能帮上,全部交给了老伴。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爱国家的爱岗敬业精神!
身心投入 多措并举促脱贫
“农村脱贫致富,最缺是技术、资金和市场,而这些也应该是我们驻村干部工作的着力点。”这是戎成的扶贫观。戎成说,扶贫首先要让贫困户看到脱贫希望,给他们带来信心,通过长、短期产业扶贫项目结合,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给农村脱贫留下产业因子。
建设光伏发电,让村里、贫困户得到实惠。胡湾村辖5个自然村,全村共计852户,3152人,其中贫困户就有693户。在精准扶贫中,戎成除了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同时带领村干部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为此,重点建设光伏发电站,他要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户从中得到实惠,真正实现长期稳定脱贫。为了实现心中愿望,戎成再一次踏上返回大市的路上,他找到市分局领导为该村争取到扶贫资金30万元,为村里建立了光伏发电站。在利益分配上,该村把光伏发电收入这块“大蛋糕”分为两大块:一块分给贫困户,一块留给村集体。从村里贫困户中选出最贫困家庭20户,享受光伏发电。他们大都属于老弱病残,自身劳动力不足,年纪又大,种不能种,养不能养,没有经济收入家庭。去年胡湾村光伏发电从5月建,到8月份并网发电,年终贫困户每户从中受益1647元。
加快土地流转,壮大村集体经济。胡湾村是一个贫困村,在戎成没来之前,村里账户上是一个“0”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该村走出贫困村行列呢?一直是戎成反复思考主要的问题。这天吃过早饭,他迎着朝阳,迈着矫健步伐,第一个来到胡湾村委会,他准备召集村干部研究“如何带领广大群众,利用村里现有土地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8点30分村干部陆续到齐,会上,戎成首先把自己想法给所有村干部做了介绍,土地流转,为了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在胡北胡东两村,计划先流转土地100亩,建大棚70座,搞种植;引进人才,在胡湾村有两位青年在外打工多年,他们已掌握了种植甜瓜技术,打算把他们请回来带领群众致富;合作共赢,充分利用他们种植技术和他们愿望回家乡发展的愿望,进行合作。目前现在他们手里缺资金,缺土地,而胡湾村有土地,又有部分资金支持,就这两项合作找出结合点,采取公司+农场+农户的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计划有村集体先期大约注资20万元,如果明年经济效益好,再加大投入,而胡凤奇、胡凤灵俩人需注资大约50万元,占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二。
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村便民行政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积极对接多个部门,争取85万元资金,用于胡湾村新便民行政服务中心和村级文化广场建设。从选址、立项到设计、施工,戎成全程参与,丝毫不敢懈怠。
用心用情 履职尽责干实事
驻村工作关键是要真正融入群众的生活,了解群众所思所想,遇到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直面解决,不能让群众觉得不干实事,光来虚的。
路灯亮化,出门有了安全感。过去,胡湾村每到晚上全村上下黑灯瞎火,漆黑的夜晚,给广大群众出行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尤其是该村地处偏僻,没有路灯交通不便,群众心里更没有安全感,所以每天吃过晚饭家家关门闭户,不敢外出走动,更不要说到村广场跳舞或健身运动。对此,群众十分埋怨,盼望着早一天能和其他村一样装上路灯。自从上级组织下派戎成到胡湾村后,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位具有近30年部队生涯的老兵,身上始终保持着部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他回到市局,把村里情况、群众的愿望,以及自己想法给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市局领导对他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心情十分理解,并给予大力支持,特从市局办公经费中划拨20万元,用于胡湾村亮化工程。从市回到胡湾村,戎成马不停蹄,还没有等工程款到账户,他就立马全身心投入亮化工程中,召集村干部商讨路灯的位置,征求群众的意见,并与市有关部门联系,进行招标确定施工单位。最后,亮化工程进展十分顺利,胡湾村主要干道安装了42台路灯,今年又安装了72台,整个工程没有让镇、村以及群众掏一分钱。路灯亮了,群众晚间出行有了安全感,吃过晚饭,大家走出家门到广场跳跳舞,健健身,感到生活越过越幸福。
引水工程,群众饮上放心水。胡湾村有胡东、胡西、胡南、胡北、黄沟集五个自然村组成,因地处偏僻,该村成了顾集镇唯一一个没有吃上自来水的村。平时村里群众都是吃用浅井水,既不卫生,又不安全,群众长期吃用这种浅井水,身体健康颇受影响。戎成把饮水工程当做扶贫工作中为民办实事来抓,这位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不负众望,每天他不是到市、镇跑饮水工程项目,就是找市各单位进行协调,在他不懈努力下,今年他为胡湾村争取饮水工程款135万元(包含刘老庄),村自筹资金15400元。有了钱,戎成为群众办实事的信心更足了,当时天气正处在7月份,白天他冒着酷暑不是到胡东、胡西、胡南、胡北自然村群众中走访,征求群众意见,就是到黄沟集村与群众商谈水道铺设遇到问题,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他躺在床上还琢磨第二天要做的工作,群众感慨地说:“戎书记为了让俺群众能早日吃上放心水,没少花费心血!”胡湾五个自然村到处都留下了他为群众办实事的足迹。胡湾村引水工程历经3月终于竣工,群众打开自家水龙头喝上放心水,心里甜滋滋的,他们十分感激有功之臣、村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队长戎成。
共抗磨难,融洽干群鱼水情。胡湾村甜瓜种植基地连遭两场暴雪冷冻天气袭击,损失惨重,戎成与种植大户同抗雪灾,与大户同吃同住同劳,连天黑夜帮助清理积雪,回到家中靴子已经和脚冻得黏在了一起,根本脱不下来,最后用火烤了半个小时,等冰冻渐渐融化,才把鞋子取下,脚已经冻得没有知觉。为了减少种植大户的损失,戎成申请从他的扶贫工作队专项补贴中支出一部分经费给大户,用于后续的发展。
舍小家,顾大家。为了胡湾村的发展与建设,戎成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时间,驻村10个多月以来,一直坚守在村里,不断兑现给群众的承诺。“在与群众一道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种别样的幸福。”他时常这样感叹。
在抗击雪灾工作中,总是看到戎成穿梭村寨与田间地头的影子,与群众亲切地交谈、了解群众心声、协调物资、鼓舞干劲、化解矛盾纠纷……
戎成,尽管个头不是很高,但却看到他高大的身影。
他,工作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持之以恒,没有豪言壮语,把全部的爱给了胡湾村的群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出很多不平凡的诗篇,在泉河畔奏响一曲优美动听的音符。
张晓峰
“张晓峰被评为阜阳市‘最美创客’啦!”近日,在界首市代桥镇人们互相传颂着这句话。
张晓峰是代桥镇土生土长农民的儿子,今年38岁,中共党员,界首市万花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共产党界首市代桥镇万花巢党支部书记。2016年12月被阜阳市人民政府“评为返乡创业扶贫标兵”,2018年2月被阜阳市人民政府评为“最美创客”。
返乡创业——家乡发展有前途
1997年,怀着对绿色军营的憧憬和家乡人的嘱托,张晓峰应征入伍。在部队服役期间,他六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四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荣立三等功金道妍,一次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经过部队多年的培养教育,2013年12月张晓峰退伍返乡,回到了家乡这方热土。他看到农村的贫困和闲置的劳动力及广大种植户产业收益偏低的现状,经过多方市场分析、调研,创立了万花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时成立阿里巴巴线上批发网店及亳州康美国际中药城的实体销售公司为一体的购销产业链,以本地种植为基地,线上线下销售为依托,构成完整的中药材饮品购销渠道。
“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一颗赤诚之心,立志扎根农村这片沃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和公司团队一起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张晓峰经常这样说。
创建基地——产业发展很红火
发展基地种植中草药甜叶菊和薄荷叶。按照自己流转土地和与种植大户签订购销合同这两个渠道来生产种植地产中药材,目前已达300余亩,带动70余户农户就业。农户通过种植中药材的收入是以前粮食种植收入的三倍,提高了在家务农农户的收入,加快了农村脱贫的步伐。“下一步将扩大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到500—1000亩,以代桥镇为中心圈扩展至其他乡镇,形成规模化种植。”张晓峰信心满满,“这样就会能有效地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企业结构低、收益小的现状。”
发展中草药种植基地的同时,张晓峰于2016年注册投资1000万成立万花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条生产线大小机器设备十余台,十多个生产车间共计700多个平方,办公楼400平方,中药晾晒场500平方,基本满足了目前生产及办公条件。“我深知干事业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张晓峰说,看准了家乡的土地、农户和政府支持的优势,带领公司团队加班加点地把地产中药材加工贾贵斌,生产,包装,研发,上市销售等一系列工作,力争做到尽善尽美。“现在已经成功申请注册了‘万花巢’‘万花珊’两个自主商标,成功研发了苦荞茶、大麦茶、水果茶、菊花茶等30多个品种4个系列产品。”张晓峰介绍。
助民增收——带领群众同致富
“现在万花巢成了我镇的纳税大户。”代桥镇分管财税工作的负责人介绍。中草药种植基地和万花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为张晓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去年也为当地政府创造税收50余万元。“致富的同时不能忘当地政府的支持,更不能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我要用自己的努力,为社会、为家乡做出贡献。”张晓峰深情地说。
“在这打工每个月能挣到2100元左右。”在万花巢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姚大婶说。张晓峰发展自身的同时,不忘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致富。“目前,有60多名本地农民工在这里就业,其中有22人是低保户和贫困户。预计今年再扩展一条生产线,可以再招收20-30名生产工人。”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地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公司实行一系列照顾本地工人的措施,如调班换班等方面合理地调控,使本地员工生产、上班、照顾老人和儿童,互不耽误,获得了当地政府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助弱扶困——让我们的明天不孤单
“政策好、政府好,没忘我们这些老家伙!”2018年春节前夕,张晓峰拿出5000余元,购买了米、油、花茶等物品与镇党委负责人一起,慰问了部分复、退老军人、退休老干部。这是一名老复原军人由衷的感谢。
“致富不忘乡亲,一个人、一个企业,除了赚钱之外,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张晓峰说,“把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最低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的同时,还应该为大家提供就业机会、更多地服务社会。这些都是我和我的公司应该具有的目标,也可以说是使命吧。我有一颗感恩的心!”
说到就要做到,在企业刚刚起步、稍有起色,他就不忘回馈乡亲。他常说,家乡这片热土养育了我,我的一切都是他们给我的,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
“这次慰问老、复、退军人和退休老干部只是张晓峰献爱心的一部分avmemo,其实他是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秦力生。这几年他在带动贫困户就业的同时,一直在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代桥镇分管民政工作的负责人介绍,“他至少看望或慰问过镇里的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人群20户以上,分别为他们送上米、面、油、被子、花茶等,价值在1.5万元以上。”(桑艳峰)
杨玉红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顾集镇刘湖村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多少年来无怨无悔悉心照料公公婆婆,她用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泪水和汗水,诠释了对中华民族孝道的传承与发扬,她就是村民赞不绝口的好儿媳杨玉红,同时她也是一位和蔼可亲、情操高尚的好母亲,是与丈夫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贤内助。
人常说闺女是妈的贴身小棉袄,杨玉红却是婆婆公公的贴身小棉袄。提起她,邻里乡亲无人不晓,无人不竖起大拇指。她对公公婆婆细心呵护,百般照顾的事迹在村内广为流传,大家都说杨玉红“虽为儿媳,胜过亲女”。一日三餐前她总先要问问公公婆婆想吃什么,挑他们最喜欢吃的去做,老人不喜欢吃辣,喜欢清淡、稀烂的饭菜,杨玉红就以老人的口味为主,多年来全家在饮食上一直迎合老人的喜好。除了打零工、做家务,余下的时间她就陪着公公婆婆,散散步,拉家常,说笑话,逗老人开心,因为她深知陪伴是送给老人最好的礼物。在日常生活中,她经常主动给老人买这买那,让老人衣食无忧。多少年来婆媳关系一直非常融洽,从未发生过不愉快,是邻里羡慕的和谐之家。
随着婆婆年纪渐长,身体每况愈下,确诊患上老年痴呆后,常常吃喝拉撒不能自理,杨玉红未说过半句嫌弃抱怨的话。她主动把婆婆接到自己家中,让婆婆和自己睡在一间屋里,悉心照顾。每天早上起来,做饭洗衣打扫庭院,然后喊婆婆起床,帮她梳头、穿衣、洗脸、喂饭,一切收拾妥当后,让婆婆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然后她再把婆婆换下的带有屎尿的衣服和床单拿去手洗,这样的日子杨玉红坚持了三年,期间她四处寻医问药,希望婆婆的病情能够好转,但是天不如人愿,老人因体虚病重去世。婆婆去世不久,本就年老体弱的公公突发脑梗塞,虽及时抢救,但仍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丈夫常年外出,家里的所有大小事务都由杨玉红一个人负担。公公胃口差,需少食多餐,别人三餐他要六餐,每餐都要亲自端到手中,老人不能自理的,全由儿媳为其服务。虽半身不遂,行动不便,但是杨玉红每天都把老人房间内外收拾得井井有条,身上的衣服穿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
杨玉红说:“人生最难做好的是细节,人生最难处理好的是关系,特别是婆媳关系。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我也会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当今倡导和谐社会,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庭的幸福和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和谐,社会才和谐。”
杨玉红在丈夫眼中是位勤劳能干的好妻子,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孝敬一下长辈并不难,难的是多少年如一日地孝敬长辈。“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她几十年细心照顾公公、婆婆的感人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多少年来,杨玉红就是这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关心婆婆,孝敬公公,尽一切努力让老人开心,让老人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安度晚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位朴实无华的普通农家妇女身上散发着沁人的芳香。
郭立冬
3月20日,界首市西城街道中原社区文化街居民郭立冬先生突然在家中晕倒,家人急忙把他送往医院,医院进行初步抢救后送往省立医院继续抢救。然而,天不遂人愿。3月22日,经过两天的密切观察治疗,脑部多处急性出血的郭立冬病情恶化。尽管医生们拼尽全力进行救助,但病情严重且不可逆转。
作为特教老师的家属,郭先生一直被妻子的大爱深深感染。他知道,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需要被关爱,有许多人需要一颗善良的心伸出援助之手。而他自己,还可以为这个世界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于是,在郭立冬意识还清醒的时候,做出了让人震撼的决定:自愿捐献器官,让更多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能够获得新生的机会。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他们满心的不忍却表示理解。而接触和帮助过很多特殊群体的妻子也比常人更能感受他甘愿付出的心情,她忍着心底巨大的悲痛,满眼都是泪水。不知经过多少挣扎,他们决定帮他实现这最后的愿望。
经过医学专家会诊评估组会诊,确认该患者符合器官捐献诊断标准。随后,医院立即与安徽省立医院OPO(器官获取组织)团队取得联系,启动捐献流程,同时进行脏器维护。
18时许,郭立冬的器官手术摘除完毕。他所捐出的眼角膜和肝脏器官可以让更多重症病人的生命得到延续。大爱无边,郭先生离开了,但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还在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这世界总有一种伟大,足以感动铁石心肠;总有一种善良,足以温暖整个春天。他和他的家人用无私的大爱,筑起了生命延续的桥梁;他们用崇高的道德,完成了一场生命的接力赛。(张锐乾 荣全华 刘晶晶)
朱群
在界首市2017年度“十佳作家”表彰大会上,朱群代表获奖者发言,发言感人肺腑,令与会者为之动容。他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近二百篇精短文学作品,这些成绩的取得,却得来不易。
在逆境中前行
朱群,50来岁,出生在界首市王集镇朱大村朱草寺自然村,在村里在镇里,时常看到他那略带晃动忙碌的身影。
朱群刚满周岁时,母亲带他去姥姥家,第二天早晨,他就站不好了。经诊断是得了小儿麻痹症。为了给他看病,父亲把盖房子的檩条都卖了,家里花光了所有的钱,才治成现在这个样子。
源于身体的原因,朱群自幼就很自卑,怕看到别人歧视的目光。他不能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因为跑不过他们。在别的小朋友玩耍时,他就孤零零地躲在一隅看书。书给他打开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在书中,他认识了保尔,认识了张海迪,认识了老舍,认识了杨晓敏……他们成了朱群穿越时空的朋友,成了他的榜样。
在朱群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自己不能成为家庭的累赘,不能成为社会的累赘。他学习很努力,成绩尚可,但是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还是没能闯过那一关。由于喜欢文学,朱群高中毕业后,函授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课程。在自己心里,朱群刻下人生的座右铭: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朱群高中毕业后,在村里任代课教师,一干就是12年。先是在陶庙镇杨小寨学校教英语,后来在朱草寺、朱大小学教书。
2000年开始,朱群在浙江平湖市服装厂打工。2006年母亲患病,回家照顾母亲。在家期间,界首作协主席王瑞了解到朱群在家没事做时,就帮着联系了彭湖小学,在那儿他又教了几年书。由于学生少,彭湖小学开的班也少了,用不了那么多的老师,他又失业了。此时,乡镇及村级资料整理任务多了起来,村里尤其需要人才,由于朱群有学问会写,被推荐到朱大村整理资料,他便成了一名村干部。
对于新的工作,朱群格外珍惜,每天上班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无论镇里还是村里按排的工作,从没有拖延过。由于工作认真,任劳任怨,朱群得到了镇政府、朱大村的领导和群众的认可。2017年10月,在镇里举行的“我的扶贫故事”演讲比赛中还获了奖。
有人问他,你慌那么很为啥?自家兄弟这样问,妻子也这样问。而于他,只是一笑了之。他们永远不明白一个残疾人的想法:想为社会做点什么,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文学之路梦想绽放
1998年第5期的《小小说选刊》发表了朱群的《心事》,这是他的处女作,之后便寄来了样书和50元稿费。朱群开心地笑了,而母亲却哭了。
在教书期间,他不断地写,不断地投,写得多,发得少。投稿即便石沉大海,但他还是坚持写作。他对小小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看到报纸先看副刊,到了书店先翻小小说。小小说让他魂牵梦绕神魂颠倒,他痴迷于她的短小精悍,言小意大;他痴迷于她的亭亭玉立,芬芳入脾。在家教书的时候经常投给本地的报纸。打工期间也坚持写作,在平湖写的《一个苹果》发表在平湖广播电台,后被《嘉兴日报》转载。
他也曾一度想放弃写作,因为写作太苦太累,还挣不到钱。作协的领导和同事们一次次地鼓励,使他在文学的道路上得以坚持,专家老师们的指点和帮助,增强了他实现文学梦想的动力。
之后,朱群的文章,从主题立意到遣词造句不断进步,陆续写了一些小小说、散文,在多家媒体发表。在中国小小说领军作家杨晓敏主编的《金雀坊》上发表的《闻火》《狗撵兔子》《爷爷的古币》等作品,被多个版本转载。所在乡镇界首市王集镇微信公众号“王集发布”开设专栏,推介朱群的文章,2017年度发表朱群小小说、散文作品近百篇,拥有一大批粉丝读者。朱群的文章贴近生活,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读他的文章能品一方乡土风情,看世间社会百态,乡土作家朱群的作品透着泥土的芬芳。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朱群积极乐观,充满对社会的爱。他坚信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自己的文学天空一定会更加美丽!(张海峰)
回民小学五(2)班学生群体
3月12日早晨,回民小学正在举行升旗仪式,家住界首市陶庙镇的荆其荣夫妇拿着一面印有“三好特色结硕果 拾金不昧风格高”的锦旗出现在全校师生的面前,引起了师生的注意。
连日来,回民小学正在积极准备界首市中小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3月10日早晨,该校五(2)班孙晓龙、郭家栋、杨欣悦、胡鑫童、聂晓阳五位同学结伴到学校参加训练。经过华联商厦路口时贺太太的前夫,他们发现地上有一个钱包,打开一看,里面有社保卡、银行卡和贵重金银首饰等。“当时我们就想着失主肯定很着急,就在那等了一会,看看可有人来寻找。”郭家栋说,在没有等到失主后,他们就急急忙忙赶到学校把钱包交给了体育老师庄亚军。
庄亚军拿到钱包,第一时间在回民小学微信群发出失物招领,请学校老师积极转发到朋友圈和各班家长微信群,希望以此找到失主。为什么没有把钱包交给辖区派出所呢?庄亚军说经常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某某人丢了小猫小狗之类的信息,孩子们和他说后,下意识地就想着通过手机微信能不能找到失主。
于是,回民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纷纷转发消息。从教师群到家长群,再到其它微信群,这条招领启事迅速被转发。
“当时我还担心这是一条虚假消息,又再三核实了一下才转的。”实验学校教师孟超说,之前经常发现群里有一些虚假消息,所以在转发前又仔细核对一下消息的真实性。
这则消息被界首市公安局孟军看到,失主正好是他认识的人,在经过电话联系后最终确认失主就是陶庙镇的荆其荣。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只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找到了失主。
在周一升旗仪式上,学校表扬了这五位同学拾金不昧的精神,并发放了荣誉证书和奖品。“感谢回民小学教出这么优秀的学生,真是拾金不昧的好少年。”荆其荣说。
“三月是学雷锋月,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我想我们学校的任何人捡到钱包都会把它及时归还给失主的。”杨欣悦。
回民小学是阜阳市特色示范学校,学校秉承“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的办学理念,通过环境育人、示范引领的方式,教育学生写好“人”字,做好人。
顾学精
顾学精是舒庄镇大顾村大顾庄人,年轻时就到上海务工,开始是在一家轴承厂打工,靠着灵活的头脑和勤奋的学习,他不但学会了轴承生产加工的手艺,还自己在上海创了业,自己搞了轴承厂,后来通过自己的一番辛勤付出,厂子办得有声有色,经营得很好,自己也慢慢地积攒了不菲的财富,成了大顾村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回乡办企业,带动贫困户就业
时光匆匆,转眼间就到了2016年。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在自己的创业领域做出一番新的成就的时候,顾学精却做出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回到舒庄镇,把工厂建在家乡。
对于他这个决定,他周围的所有人都不理解。原本在上海发展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经营了多年的事业,选择回到家乡从头再来呢?对于周围人的惊讶,顾学精只是报之一笑。他是一个非常成熟做事稳妥的人,他之所以会做出如此的决策,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富裕了,而还有很多乡亲们手头并不宽裕,没有致富的门路,他就带领大家共同富裕起来;另一方面,随着脱贫攻坚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对能够帮助贫困户就业脱贫的大户和企业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他在家乡创业建设工厂所需用地的审批和向银行申请贷款都很轻松和方便,而且帮助贫困户就业,政府还有资金扶持,再加上现在物流很是方便,对产品销售影响不是很大,这样算来,在家创业,既能帮助乡亲致富,又能对自己事业有所帮助,何乐而不为?
就这样,顾学精在家乡政府的帮助下把轴承厂在大顾村建了起来,他积极吸纳贫困户来自己的工厂就业,不论男女还是老弱,只要是有劳动能力,他都用。
“在厂里干活的有90多人,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家庭比较贫困的留守妇女和贫困户,我们对他们免费进行技术培训,优先安排产品筛选工作。技术熟练的工人每月收入可达2500元,平均工资也有2000余元,这两年已先后帮助26户贫困户稳定脱了贫。”顾学精介绍道。
截至目前,轴承厂已发展成为厂房面积1000余平方米,拥有机床设备96台,年生产能力达千万套,产品销往浙江宁波、福建福州等地,年销售额达到800万元。
“我家有两个孩子上学,还种有田地、喂的还有两头猪,不能出远门。在这里干活既可以照顾家,一年还可以挣万把块钱,我感觉很满足。真得感谢顾学精带领我们脱贫致富!”正在筛检轴承成品的贫困户杨国收充满感激地说。
“一人富了不算富,我们真心希望乡亲们都能脱贫奔小康。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到那时,我们轴承厂的带贫能力会更强,贫困群众也会有更稳定的收入。”说起未来的发展,顾学精信心满满。
省下烟花钱,孝敬老年人
2017年春节,政府积极倡导广大群众不放烟花爆竹、不奢侈攀比,树立文明过节新风尚。返乡办厂的顾学精率先响应,并在村微信群内倡议:“今年,我们不买烟花爆竹,用省下来的钱买大红灯笼,买年货孝敬村里老人。”
“这是好事儿啊,我们支持!”“文明过节新风尚,也能彰显我们大顾人的风采。”对于顾学精的倡议,村民们纷纷响应。100元、200元、1000元……不到一周,71户村民捐款17922元。
“以前过年,随便买几盘鞭炮也得二三百元,加上正月十五的烟花,少说也得千元;费钱不说,燃放后空气也不好。今年不买了,把钱捐出来做善事。”顾学东在山东务工多年,他对这种过节形式十分支持,捐出了1000元;村民顾文须家境一般,平日里生活比较节俭,但得知此事后,也主动捐出了100元。
顾学精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响应,他详细记录每一笔捐款,并在村口张榜公布、接受监督。“好事做好,大家信任我,我更应该把事做细做实。”
经过商议,除夕当天,村民们用一部分钱买来了700多个大红灯笼,分别挂在村头巷尾,随后购置米面肉油等年货,逐一送给村里的12户老人。元宵节前,顾学精他们又为村里的8户老人送上了汤圆……
“这些年轻人有钱了、出息了,不是比排场,而是想着俺们老年人,买东西来看俺们,真让人高兴!”孤寡老人顾文俊激动地说,年近八旬的顾学勤也很受触动,“又买米面肉油,又送汤圆,俺村里的老人真享福!”
最后,顾学精他们把剩余的捐款用来成立爱心基金,用来扶弱助困,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可以应急用,并将继续对移风易俗工作发出倡议,引导全村文明过节,培树文明新风。(张坤)
陈明刚
垃圾场,是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在那里,垃圾散发的恶臭令人窒息。然而,在位于界黄路上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里,一名退伍老兵一干就是23年,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为城市环境卫生默默做着奉献。
这名退伍老兵叫陈明刚,今年49岁,曾经是一名服役于南海舰队的海军战士。1994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就被分配到环卫局工作,他当过洒水车和垃圾车驾驶员。工作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并根据多年的清运工作经验,对车辆的燃油、维修、路线、工作调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垃圾场的经费开支也有了明显下降。
“他作为界首市环卫局垃圾处理场负责人,负责每天一百多辆垃圾清运车的进进出出、上上下下的安全,负责每天近500吨垃圾的平整、压实、打药、覆盖,负责每天产生的100吨渗出液的管控和处理,可以说是起早贪黑,把垃圾场当作是自己的家。”界首市环卫局局长黄洪德介绍。
陈明刚一心扑在工作上,即便是在阴雨天,他也在垃圾场忙上忙下,查看钢板路铺得是否结实,膜覆盖得是否有漏洞,周围的排水沟是否有堵塞的地方。
陈明刚利用在部队学到的技术,自己动手维修车辆。垃圾车驾驶员请假,他来顶替,装卸工有事,他来干。这些年来,陈明刚获得了多项奖励和荣誉。1995年到1999年,连续5年获得单位先进个人;2007年、2012年分别被市委、市政府表彰;2016年获得阜阳市“最美环卫工人”荣誉称号。
“我一直认为环卫工作,包括一切又脏又累的活,都应该有人干。我从责任上、内心上,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作为一个党员,这也是责任,我感觉到挺光荣的。”陈明刚面对采访,话语十分朴实。(洪伟)
韩霜
韩霜,女,汉族,1972年10月出生,1993年7月在界首市人民医院工作至今,现任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护士长。3月8日下午,她毫不犹豫在街头勇救心搏骤停的男子,因抢救及时,成功将陌生男子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她的救人事迹一时间被传为佳话,先后被凤凰网、安徽第一时间、新京报、澎湃网、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人民日报》新闻快讯和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人们纷纷为这位白衣天使点赞。
危难时刻显身手
2017年3月8日下午5时许,界首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一病区护士长韩霜路过迎祥街中段时,听到一声大喊:“这里有没有医生护士啊?有没有医生护士啊向应天?”这突如其来的呼救声让韩霜一个激灵,并一个箭步冲入人群。只见一位男子面部朝下,车子摔倒在身边,呼叫也无应答,面部有多处摔伤,面色青紫,触摸颈动脉,桡动脉无搏动、无呼吸,情况十分危急,韩霜凭借25年临床护理工作的职业本能初步判断,该男子应该是骑车不慎摔倒导致的心搏骤停。韩霜一边将该男子翻身平卧,缓解胸部束缚,确保呼吸畅通,一边给予心肺复苏,同时请求围观群众拔打120电话。经过积极抢救,四分钟后该男子才长出一口气,发出呻吟声,面色转红润,脉搏有跳动,可自主呼吸。看到男子情况一点点好转,她才停止抢救,直起腰长舒了一口气。嘱咐其平卧,等待120救援后到医院进一步观察治疗。
看到围观者纷纷拿起手机拍照,韩霜挺不好意思:“大家不要拍啦,都是应该的!”还有人打趣道:“你也不怕被讹上,万一有啥事说不清楚咋办?”韩霜笑了:“没想那么多,无论是谁,看到人家有难,出于职业本能都会义不容辞冲上去,即使以后遇到这种事我还会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我相信还是好人多。”韩霜看到110民警赶到,告知情况后,就悄悄地消失在人群中……
平凡话语现衷肠
谈及自己救人的行为,快人快语的韩霜说:“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自己最大的欣慰就是因自己具备这种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才抓住了急救的‘黄金四分钟’,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命时间。”
作为医护人员都知道,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及时抢救复苏,4至6分钟后会对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韩霜未给予及时抢救,后果不堪设想。
3月10日,在界首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作进一步观察的病人周某已转危为安,可以在床上坐起来了。
媒体传播正能量
韩霜街头救人这一幕被围观群众用手机拍下后,上传到网上,视频先后被阜阳日报、凤凰网、北京新京报、澎湃新闻、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数十家媒体进行跟踪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3月11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此事进行专门报道,大家纷纷为这位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美丽善良的白衣天使点赞,为小城大爱点赞。
号召学习好榜样
3月12日上午,刚刚恢复的周某及其家属按捺不住感激之情,执意要赠送韩霜一面锦旗,他握着韩霜的手说:“要不是你及时抢救,可能我已经不在了,向你表达崇高的致敬和真诚的谢意。”安徽《第一时间》栏目对此进行了现场采访。
目前,界首市人民医院正号召全院职工向韩霜学习,通过电子屏、微信、微博等形式大力宣传,其事迹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韩霜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医院形象,树立了界首形象,为文明界首增光添彩,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乃至全市人民学习的榜样。
见义勇为好人群体
3月7日,一辆货车在界首市西城一段沙河堤坝上倒车时,因堤窄坡滑,直接倒着滑下近二十米长的堤坝斜坡,冲向河面,惊慌失措的货车司机紧踩刹车,车轮推积的潮湿泥土将货车暂时阻挡在了河面边缘,在这危急时刻,社区负责人、消防队员和热心群众展开了救援行动,在上百人的努力下,一分钟后,货车就被拉上了堤坝。众人拉货车的温暖行为先后被凤凰网、安徽第一时间、新京报、澎湃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数十家主流媒体报道,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新闻摘录,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人们纷纷为这座小城里的他们点赞。
报警!路窄无法施救
3月7日下午3点左右,界首市西城街道信义社区的工作人员例行开展堤坝巡查时,远远地就看到了堤坝下惊险的一幕。来不及思考,社区工作人员急忙向事发地奔去。
“报警了吗?得尽快想办法。”社区负责人高峰对身边的同事尚海忠着急地说。围观的群众都说已经报警了,大家着急地看着货车,都在担心因坡陡,车辆随时会滑进河中。此时货车司机死死把着方向盘、紧踩着刹车,一脸惊恐。热心的群众跑下堤坝,一边叮嘱司机稳住,一边安慰说已报警,很快就能救援。
10多分钟后,119消防救援中队赶到,消防队员观察周边环境后,尝试用缆绳拉,但是货车太重,加之消防车停靠的路面过窄,因担心消防救援车会被带下堤坝,而放弃了这个救援方案。
咋办?众人齐力拉车
怎么办?不能眼看着货车一直处在危险中。
信义社区负责人高峰向现场群众发出倡议:“车上拴上绳子,我们多找些人,把货车拉上来!”
说干就干!消防队员从车上找来绳子,拴的拴张宏民简历,拉的拉。可是说着容易,真正用绳子把货车拽上来,实施起来却充满风险,要求大家均匀用力,一次性拉上来,否则货车和施救的众人都有可能出现危险。
危急时刻,随着现场群众越来越多,大家一致表示,现场人员能上的都上,不能上的随时准备替换,确保救援力道不松懈。
很快,绳子两边站满了人,绳子末端紧紧拴在消防车上,消防队员们站在最靠近货车的地方。
人多力量大。随着号子声,上百人憋足了劲,绷直的绳子将货车缓缓地向堤坝拉近。1分钟左右,几吨重的货车被社区负责人、消防队员和热心的群众拉上了堤坝,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和掌声。
感谢!车主送来锦旗
3月9日上午,货车司机贺震带着一面印有“弘扬社会正气,感恩众力相助”的锦旗来到信义社区表示感谢。当得知社区负责人高峰因救援而扭伤了腿、带伤坚持工作时,贺震感动地说:“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指不定出多大的事呢!”
“社区工作就是服务群众,这是我们的责任!”高峰说。
随后,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货车司机贺震又来到市消防队,为官兵送上一面印有“弘扬正气,抢险救危”的锦旗,表达感谢。
据信义社区负责人高峰介绍,货车被拉上来后,他立即安排制作了警示牌,及时安装在发生意外的堤坝处,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道路狭窄注意安全。社区还安排专人开展巡查,提醒过往车辆并疏导交通。
这个临时自发组织的群体,义无反顾地帮助货车司机摆脱困境,用行动温暖了初春小城,也彰显了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人间大爱。
聂刚
聂刚,34岁,清华大学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怀着奉献家乡、建设界首的信念,学业有成的他,带着他的团队回到界首创业,用新科技带动家乡的发展。他和他的团队创新发明的“泡沫铝”,为再生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科技创新,挖掘出一个产业宝藏。因为他的这些贡献,他被评为安徽省“特支计划人才”、安徽省“战略性领军人才”、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他创办的安徽省一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泡沫铝获批2017年工业强基工程“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项目。
创新发明“泡沫铝”
2014年,为带动家乡发展,聂刚邀请国家千人计划融亦鸣教授、康进武教授以及十余名毕业自清华的硕士博士到安徽界首创新创业,团队深入研究了阜阳市丰富的再生资源条件,通过长期的技术攻关,成功开发出了契合国际主流方向的一种战略型新兴材料——泡沫铝。这种新材料性能优异,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地铁、航空、建筑、军工等领域,通过科技创新,为阜阳市的再生资源挖掘出一个产业宝藏。
在阜阳市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中,泡沫铝项目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代表安徽省进入了全国总决赛并一举夺得全国第二名的骄人成绩。聂刚带领的新方尊科技和阜阳的创业青年,不辱使命,在创新创业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14年,聂刚领衔科技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成立安徽省一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营泡沫铝材料及其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泡沫铝是用铝合金发泡的方式生产的新型轻金属材料,密度小、比强度大,具有吸音、防屏蔽、吸能缓冲、阻燃防爆等诸多优异性能费蒙特,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高铁、主战坦克、中科院“EAST”装置等尖端领域。
他创办的公司掌握着国内最先进、国际领先的泡沫铝技术,拥有发明专利29项。是业内唯一具有完整技术研发、产业化生产和应用研发能力的企业,拥有绝对的研发优势,产品用于铁路吸音屏、大科学装置电磁屏蔽、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泡沫铝新型防弹防爆装备,还牵头起草了泡沫铝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引领行业前进。
一心奉献为团队
虽然现在公司日益壮大,但是聂刚却忘不了创业初期他的团队和员工在艰难的时期的不离不弃。“没有他们在创业艰难时期的一路相伴,就没有现在的公司,聂刚动情地说。
创新发明“泡沫铝”后,怎样将这项新发明进行批量生产是个大难题。从理想化的实验数据到真正车间加工,泡沫铝生产技术需要重新进行研发,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仅需要解决团队的扩充、资金的需求、市场的认可、管理的规范性等问题,急需解决的是资金短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团队和员工,为了这项事业,聂刚毅然将家里所有资产变卖,只为解决团队成员和员工的生活。因为生活拮据,10余名团队成员曾在聂刚父母所住的一套70平米房子里打了很久的地铺,但是团队成员说,“这些都不算什么,看到他为了我们和共同的事业变卖了所有家产,我们只有更加努力才能对得起他对我们的付出。”
聂刚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了团队成员,他们在聂刚的带领下一路奋力前行、过关斩将,经过360个日日夜夜,终于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泡沫铝产业基地并顺利投产、销售。
一片热心为公益
聂刚不仅对自己的团队成员和员工很慷慨,对那些有困难的人也很慷慨。聂刚多次组织团队到界首市代桥镇、舒庄镇、泉阳镇等乡镇为扶贫户带去温暖,共计捐赠2万包自主研发的营养代餐面及200包面粉、大米和生活用品,帮扶对象超过了50余家,资金超过了30万元。
聂刚不仅帮助贫困家庭,还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不仅培养自己公司的员工,还出资培养社会有志青年继续求学,资助他们考研、读博。截至目前,共成功辅导2名安徽籍青年赴美国读博,2名界首籍青年赴清华大学硕博连读,2名界首籍学生在合肥工业大学读研。目前正在与界首各类学校达成约定,酝酿成立助学基金。“贫困不应该是他们追求梦想的路上的拦路虎,我愿用一己之力助他们圆梦。虽然力量很弱小,但是我见一个就会资助一个,”聂刚说。他为安徽籍优秀人才前往更高学府深造、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做出了不懈努力。
创新路上不断突破
安徽省一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在界首市西城工业区,该公司着眼西城再生铝资源,研发用再生铝生产泡沫铝,周边集聚了众多再生铝加工企业,有利于企业集聚发展,更好地开展经营、更好赢得市场。
面对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改革与机遇并存,聂刚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带领团队紧跟国际前沿技术,继续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在界首市政府产业规划下,依托清华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正在实施建设铝基复合材料产业园。共同带领界首铝基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几年来,聂刚扎根于一线科研,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缩小了我国同发达国家在再生铝领域的差距,加快了我国再生铝产业的发展步伐,已然成为我国再生铝行业的带头人。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做好一个企业,还要利用我们的研发能力,考虑将研发的泡沫铝生产技术免费传授给当地从事铝产品加工的企业,带动界首市的传统企业在泡沫铝汽车零部件、电磁屏蔽、军民融合、建筑材料等方向协同发展,以科技为先导,泡沫铝材料为中心,产品为外延,打造一个泡沫铝产业集群。”聂刚介绍说,他有信心将西城工业园打造成为一个百亿园区,将界首打造成为中国较大的泡沫铝产业基地,为家乡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刘英
2018年“三八”妇女节这天,初春春风拂面,艳阳高照,乍暖还寒。在代桥镇代东小学一楼四年级教室里,一位中年女教师,面容稍瘦,但精神饱满。她正在给孩子们上数学课,讲的内容是“比较数的大小”,所举的例子是:“3.56与3.65哪个大”?课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师生互动,色彩纷呈。
她就是身患癌症,仍坚持教学的刘英老师。她占胜病魔,情倾教坛,无怨无悔地坚持教学、坚守教室、育一方桃李的先进事迹在泉河畔、在代桥大地上传诵着、赞美着。
继承父亲树人志,愿作园丁育桃李
刘英出生在古泉河的岸边郭湾村,父亲是一位终身从教、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刘英从小就跟随着父亲在代桥小学、代桥中学读书。父亲那认真教学、乐于奉献、培养一代又一代学生的事迹和受人尊敬和爱戴的情景,时刻烙印在刘英幼小的心灵,小时候的她,就决心像父亲一样,长大后报考师范类大学,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用来造福乡邻。在20多年前,当会计专业、商校、交通院校、银行职业都很热门的情况下,刘英毅然投考了师范大学,回乡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完成了当初的心愿。于是,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刘英潜心小学教育,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培养了一茬又一茬优秀的学子,教学成绩斐然。她的校长说:即使再差的班交给她,一年后学生的整体水平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平均成绩准是全镇第一。所以,多年来,她一直被界首市代桥镇评为“优秀教师”、“先进教师”称号。
积劳成疾患绝症,为了事业误病情
刘英家住阜阳市行流镇,距学校40多公里,中间要改坐两次车,才能到家。由于工作繁忙,平时一周才能回家一次,身患脑梗、心脏病的婆婆只能交给也是教师的丈夫照顾。自己平时在学校里,简单做着吃一点,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也没能抽出时间去体检,身体出现了问题,有时吃点药对付一下。直到2015年10月,刘老师感到身体特别不舒服,才在丈夫的劝说下,到了大医院检查身体。一查,才知道自己得了乳腺癌,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刘英痛苦地想:老天真的不公道,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去做,有的事情还没有做好,这也太不遂人愿了。癌症意味着什么?它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命啊!
医生建议她马上手术,刘英当时任六年级数学课,想到孩子们马上就毕业了,教学工作不能耽搁。于是,她不顾亲人的劝说,硬是撑到学期结束,教学任务完成了,她才到医院去手术。手术医生说:真没有您这样对生命不负责任的,啥事能比生命更重要?当时,癌细胞还是扩散了一些,要知道早两个月手术和晚两个月手术,对身患癌症的人是绝对不一样的。手术过后的刘英还不忘孩子们的学习,时常打电话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一群懂事的孩子电话里告诉刘老师,他们很努力学习,成绩进步很快。尤其一个郭小蕊的女孩子,刘老师最牵挂,因为她是留守儿童。当得知郭小蕊在老师离开的日子更懂事了,学习更加努力了,刘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刘英婉言拒绝了医生的劝阻,早早地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她心爱的讲台。
孩子们一听到刘老师回来了,一下子把刘老师围在了当中,问这问那,有几个同学激动伤心得哭了起来。刘英用手擦干了孩子们的泪水,笑着说:孩子们不哭破刀屠神,老师不是回来了吗?孩子们破涕而笑,簇拥着刘英回到教室。这样,刘老师又开始了她的新一天的教学工作。
好差相帮作用大,从不拉下一个娃
刘英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潜心教学,认真工作,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她认为教出好成绩不是最出色的教师,能把学困生教好,才是对教育事业最好的负责。所以,她除了自己平时不忘记帮助辅导学困生外,还让班里的孩子们好帮差一对一。好生接受能力强、快,下课、放学后去辅导帮助差生,形成了全覆盖相互帮带的局面。当别人只抓尖子生的时候,刘英教的班级成绩大面积丰收。如她现在教的四年级,2016年9月刚接时全镇倒数第二,变成了现在的全镇质量检测第二名。所以,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家长往往要找到校长,要求他们的孩子能到刘英班里,刘老师班里人数太多,有时,让校长都为难。
沐浴春风踏征程,再写教育新篇章
现在的刘英身体处于很不好的状态,血糖高,血脂血压也高,还要经常吃一些抗转移的药。对本不富裕的家庭,也算是不小的开支。刘英面对窘迫的生活,从容淡定,微笑着说:生活只要能过得去,就行了,趁身体还未有大妨碍,多做点工作。2018年的春天姗姗来迟,在这乍暖还寒的时候,刘英与孩子们踏着早春的风光,不改初心的夙愿,在校园的大道上,携手前行,相信她会迎来丰硕累累的美丽秋景。(张允之 张慧)
王皓锦
2018年3月20日18时许,无锡联勤保障中心驻南昌铁路局军代处战士王皓锦在南京南开往南昌西的G1495次高铁列车上及时帮助救助了一名休克旅客,顺利帮助脱险。
当日,王皓锦从南京南站乘坐开往南昌西站的G1495高铁列车。当快要到达南昌西站时,列车上却突然响起寻求医务人员的广播:“各位旅客请注意,请问有医务人员乘坐本次列车的吗?2号车厢有位乘客突发不适,请迅速到2号车厢!”军人职业的敏感性让王皓锦第一时间站了起来,并迅速赶往2车厢。
当时列车临近终点站,车上的旅客并不多,他赶到2号车厢时,只看到列车长余丽君一个人在着急地等待着医务人员的到来,当时旅客表情相当痛苦,面色苍白,满头大汗说不出话,询问情况也只是看到旅客艰难地摇着头,广播数次后并没有其他人的到来,王皓锦向列车长表面身份后,建议列车长赶紧向前方车站通报并联系最近的医院。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当列车到达终点站时,救护车辆还没有赶到,旅客情况开始变得糟糕起来,开始全身抽搐、四肢僵硬,瞳孔放大,而医护人员还未赶到,列车上的几名工作人员也不知所措。在大家都不知道旅客到底因为什么原因不适的时候,通过观察旅客的症状,王皓锦想起了癫痫发作的样子和这位旅客的情况很像,他印象中记得癫痫发作的人要保证他呼吸顺畅并按压人中刺激苏醒,他立刻和列车长建议将其平卧在站台以便呼吸顺畅,并按压旅客人中,几分钟后,旅客醒了过来,但神志依然有些迷糊。
10多分钟后,医院救护人员赶到南昌西站站台,王皓锦又随医护人员一起将其护送到南昌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到达医院后联系上该旅客亲友后,王皓锦默默离开了医院。
面对王皓锦列车上救人的善举,他的沉稳与细心给列车工作人员留下深刻印象,不少人拍照发朋友圈称其为“最美军人”,而列车上的工作人员也用行车执法仪拍摄记录下了王皓锦帮助救人的最美瞬间。
事后笔者采访王皓锦时,他说到:“作为一名军人,站出来是一种职业本能,何况我在部队受了15年的培养,去救助群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只是一件我应该做的普通事情!”
最美行动来自最可爱的人,最美行动来自最美家庭!
王皓锦,安徽界首人,1983年4月出生,2003年12月入伍,现任无锡联勤保障中心驻南昌铁路局公勤队四级军士长。曾先后参与10余次见义勇为事件,直接救助17人次,2次参加抗洪抢险救灾任务,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最美的行动来自最美的家庭,其爱人曾被评为原南京军区最美军嫂,2016年,其家庭被评为江西省第一届文明家庭,2017年5月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最美家庭”。2018年1月夫妇一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无锡联勤保障中心评为2017年度“感动中心十大人物”。
温素梅
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深似海,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温素梅是邴集乡刘庄村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父亲把她养大,如今父亲老了,她不离不弃,将老人接在家中,伺候老人衣食住行,帮助老人洗澡、捶背,精心侍候,无怨无悔地陪伴在父亲身边。
温素梅在很小的时候,被过继到父亲温井成家中,抚养成人。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温井成已经是98岁高龄了,温素梅也已两鬓斑白,赡养老人的义务,仍挂在温素梅的心头。2005年,温素梅的母亲去世后,温井成不愿意连累子女,坚持一个人生活。到2011年的时候,温井成因腿疼生活不能自理时,坚持要一个人生活,没有办法,温素梅只能每天三次去送饭,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一日三餐端到父亲面前,伺候着吃穿,打扫着卫生。
就这样,风雨无阻地送了整整一年,按时按点将新鲜的、温热的饭菜送到跟前,伺候着吃饭,帮助收拾干净房间后,把碗带回去清洗。
在温素梅多次劝说下,2012年,温井成勉强同意搬到温素梅家中,由温素梅伺候着生活。这一伺候,就是五年的时间,每天为父亲端菜端饭,洗洗涮涮。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父亲坐在轮椅上这几年,她坚持为父亲洗澡、捶背、剪指甲、帮助其上厕所,精心侍侯,从不厌烦。
温井成已经98岁的高龄了,这与温素梅的精心伺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年龄虽然高,但食欲还是相当好的,也比较挑食,每天都要吃肉才行,稍微有点不如意,就要争执着回老房子自己住,生活中也不讲究,生活用品随意放置,上厕所时也不注意卫生,经常将粪便排泄到老人坐便椅上。对于老人的种种坏习惯,温素梅也不能说什么,稍微说一句,就会惹得父亲生气,遭受父亲的呵斥。当问及温素梅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时,她讲道:是父亲把我养大,在我懵懵懂懂的时候,他抚养我,教育我,现如今他年级大了,是我报恩的时候了,虽然知道这份恩情大到这辈子也还不清,但是做子女的,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是天生的职责,他们把我养大,我要陪他们到老才行。
温素梅有一子一女,长子在亳州市一基层派出所上班,长年在外,偶尔回来一次,都叮嘱母亲要悉心照顾好姥爷。老人年迈,身体和生活中难免会发出异味,儿子回来时,从不埋怨不生气,都主动帮妈妈清洗姥爷的身子。虽然对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增大了生活中的工作量,但是温素梅心中却很踏实,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份辛苦,只要父亲在世一天,她就要陪伴一天,照顾好父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温素梅孝敬老人的做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给身边的不孝子女上了一课,她用她那颗善良的心温暖着老人,谁能算得清她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正是像她这样一些勤劳、善良、纯朴的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正是他们无怨无悔的奉献,使多少家庭充满了温馨,充满了幸福,正是他们弘扬着良好的家风。(曹祥一)
来源:文明界首
主办:界首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