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8-02 18:40:25   全部文章   0/162

中国夏历慈悲与度化——金庸小说中高僧形象的演进-陌上花开人未归

慈悲与度化——金庸小说中高僧形象的演进-陌上花开人未归
慈悲与度化
金庸小说中高僧形象的演进
从《书剑恩仇录》到《笑傲江湖》,一位得道高僧几乎是金庸每一部长篇小说的标配,这些高僧的形象越来越鲜明,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高僧形象的演进也是金庸小说由儒入佛的一个印证。
1.早期
佛法初传——天虹禅师
在《书剑恩仇录》中,天虹禅师给陈家洛讲了两个故事。陈家洛一门心思要搞清楚乾隆皇帝的身世之谜,他几乎是把整个反满兴汉的大业都寄托在这个谜底上。天虹禅师引述了一段《百喻经》,意在提点陈家洛,“世上的事无不如此,皇位、富贵便如那牧羊人的妻子儿子一般,都是虚幻。又何必苦费心力以求,得了为之欢喜,失了为之悲伤呢?”,但是陈家洛哪里听得进去,当下也引了一段《百喻经》回击,认定“佛家当普渡众生,不能忍心专顾一己”,天虹禅师无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人之所滞,滞在未有。若托心本无,异想便息”,他盼望陈家洛能及时收住妄念,只是这时的陈家洛完全不明白“无常”“无我”之意。
天虹禅师敬重他为民解除疾苦的心志,最后又以一个佛经故事示警,故事的结局是“老婆婆脱身远逃,救她的人反而为熊所困,无法脱身”,陈家洛将之读为“救人危难,奋不顾身,虽受牵累,终无所悔。”从情节发展上看,这个故事预见了陈家洛的结局,“老婆婆”代表乾隆,他自己就是那个无法脱身的施救者,陈家洛不仅救了乾隆皇帝,还连带献出了心爱的香香公主,最后,香香公主自尽为他示警,天虹禅师也在大火中护法圆寂。
在金庸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天虹禅师只是故事情节的一个点缀,但是这个人物引出了两个深沉的思考:
首先,陈家洛看似正义无比的举动却带来了如此惨烈的结局,原因是什么?是他政治经验幼稚,还是对人性的认识不够深刻?两者都有,如《天龙八部》所示,诸多命运悲剧根源都是性格悲剧,且不说反满兴汉的可行性有多大,陈家洛当然是青年才俊,但是他幼稚浅薄的政治经验断送了自己的事业,也断送了爱人的生命。
第二,当满汉矛盾撞上诸法无常,陈家洛的诸般做法,是耶非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与“一切皆苦”为佛家“三法印”,是原始佛教为了论证人生无常提出的三个问题,说生死、大业、富贵本来空幻煮妇难为,陈家洛的失败中隐隐透出一股命运的不可抗力,个人的努力挣就无法扭转历史大趋势。
在小说的终章,陈家洛为香香公主写下一阙词,“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他对自己的举动反思过吗,小说没有交代,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犹如一粒种子,在金庸的小说里悄悄扎下了根,慢慢生出了芽。
2.中期
①慈悲为怀——无嗔大师
毒手药王,行踪神秘,江湖对他的传闻神乎其神。从程灵素细碎的回忆中,读者得以渐渐拼凑出毒手药王的形象,进而大吃一惊,原来使大半个武林闻名色变的毒手药王竟然是一位老僧,法名无嗔,原来他的遗作《药王神篇》并不是什么炼毒宝典,而是一部济世救人的医书。
“贪嗔痴”为佛家三毒,无嗔大师初入佛门时名“大嗔”,后来心性渐渐收敛,改名“一嗔”,最后彻底戒除嗔念,才改名“无嗔”。当他还是一嗔时,被苗人凤冤枉,以一条毒蛇一瓶解药为自己出气。同时药王门的叛徒名石万嗔,作恶多端,最后被自己的毒酒毒死。
戒除嗔念方能心生慈悲,无嗔大师谆谆告诫本门弟子:“本门善于使毒,旁人深恶痛绝,其实下毒伤人比之兵刃拳脚却多了一层慈悲心肠。下毒之后,如果对方悔悟求饶,立誓改过众夫盈门,又或是发觉伤错了人,都可解救,但若一刀将人杀了,却是人死不能复生。”无嗔大师人称毒手药王,谢思潇但是他却禁止本门弟子使用无药可解的剧毒,因为即使是大奸大恶,也得给他们留一条回头自新之路。如果硬要做一个区分,善良是儒家观念,慈悲是佛家心肠,无嗔大师的这份善良与慈悲直接影响了程灵素,她是天下第一奇毒七心海棠的主人,擅使百毒却心地善良,从不害人。
《天龙八部》并非横空出世,金庸早期作品中已开始闪耀着佛家思想的影子,“善良”与“慈悲”的交融便是其中一例。在《天龙八部》中,段誉自幼学习儒家的“仁人之心,推己及人”和佛家的“戒杀戒嗔,慈悲为怀”,因而不愿习武伤人,虚竹的诸多奇遇皆由慈悲心起,落脚点都是好人有好报,当真是“儒家佛家,其理一般。”
②度己度人——一灯大师与空见大师
《坛经》云,“众生皆有佛性,只缘心迷,不能自悟”,欲度人,先度己。一灯大师武功人品俱是一流,在《射雕》与《神雕》中位居五绝之一。从段皇爷到一灯大师,虽说是“大彻大悟”,但一灯大师实是因为心中的恼怒嗔恨与愧疚才出家为僧,他第一个要度化的人其实是自己。
郭靖黄蓉前来求医,一灯大师明知强敌等待乘虚而入,故人恨不得立刻取了他性命,依然舍去武功救治黄蓉,一灯大师说是为赎罪,但这何尝不是出于《大庄严论经》中“尸毗王割肉救鸽”的慈悲心肠。佛家视生死为虚幻,当他决心以生命换取心之所安,坦然把匕首递给瑛姑时,自己曾经见死不救的冤孽也随之洗清。
第一个被一灯大师度化的人是裘千仞,裘千仞作恶多端,却猛然间天良发现,想要跳崖自尽以谢天下,《倚天屠龙记》中渡厄神僧说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佛门户广大,世间无不可渡之人,”谢逊放下屠刀后洗清罪孽,归于佛门,裘千仞亦得到了一灯大师的点化,“你既已痛悔前非,重新为人尚自不迟。”更难能可贵的是,第二次华山论剑,一灯大师上华山并非为了与天下英雄争胜,而是要化解那场横梗在四人中间纠缠了二十年的冤孽。
在《神雕侠侣》中,裘千仞已是慈恩,但是心中恶念经常发作,慈恩虽身在佛门,但他的救赎之路却曲折多变。于是杨过看到了这一幕,慈恩狂性大发,一灯大师却抱着舍身度人的大愿大勇丰谷酒价格表,宁受铁掌擅击之祸,也决不还手,只盼他终于悔悟。绝情谷中,黄蓉以毒攻毒,慈恩在最后关头终于明白一灯大师的断喝,“冤冤相报,何时方了?手中屠刀,何时方抛?”,至此,慈恩终于调伏心中恶念,进而终证大道。临去时,他对裘千尺说“你叫我回来,我却叫你回来呢!”,这也再次说明,先度己而后才能度人。只是裘千尺根本听不进去,她心怀怨毒,和公孙止一齐跌入深谷,这对冤家死了个你中有我异客之旅,我中有你。最后,慈恩得到了瑛姑的原谅,了却了心中最后一件挂怀之事,安然闭目而逝。
在《射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也得到了一灯大师的度化。杨过亲眼目睹一灯大师被慈恩打伤后,依旧耐心劝慰,“我何必还手?我打胜你有什么用?你打胜我有什么用?须得胜过自己、克制自己!”,这句话说得慈恩一愣,也在杨过心里响了个炸雷,他暗想:“要胜过自己的任性,要克制自己的妄念,确比胜过强敌难得多。”
杨过早年性格偏激执拗,郭靖的大仁大义让他不记前仇,舍身相救,但这属于向外寻求,一灯大师的话让他反观自省,杨过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他自身不断克制任性、克制妄念的过程。从人人轻贱小混混到人人敬仰神雕大侠,杨过的成长固然需要种种外在机缘,但也离不开内心的反思自省,杨过一生中有两次重要的自省,第一次是在华山之巅受到了洪七公和欧阳锋的启发,这第二次便是受一灯大师的启发。
“离合无常”一章中的善恶生死大冲突,既是对杨过和小龙女的安慰,更是对他们的启迪,小龙女从一灯大师的故事里勘破了生死执着。听完一灯大师的讲述,小龙女念及自己命不长久,想着“生死多畏惧,命危于晨露”、“怜汝小早孤,努力活自己”这几句话,忍不住泪水流了下来,小龙女并未研修过佛道,但是她天性淳朴灵慧,在生死关口,从雪花的起灭之中看到了生死与离合的无常,“过几天太阳出来,每一片雪花都变得无影无踪。到得明年冬天,又有许许多多雪花,只不过已不是今年这些雪花罢了”,杨过懵懂不知,一灯大师却心领神会,随后一灯大师给她的药丸形状如鸡蛋,小龙女明白其中深意,“蛋破生鸡,鸡大生蛋,既有其生,必有其死。”
在《神雕侠侣》中还有一位天竺神僧 ,他的形象可与一灯大师互为映衬。天竺神僧是一灯大师的师弟,当年天竺国有无数人畜死于情花毒下,而今又见情花害人,天竺神僧生平精研疗毒之术,他入绝情谷时,早知灵丹未必能得,就算得到也只救得一人,他发愿要寻一条解毒之方,用以博施济众。天竺神僧甘冒大险以身试毒,但他却死在冰魄银针下,天竺神僧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寻到了情花毒的解药,手上留着一把断肠草,因而他临死时能面带微笑。佛家不吝一己生命,施救众生的慈悲宏愿,比之儒家的大仁大勇毫不逊色,而且更加广博。
如果说一灯大师先度己后度人,那么空见大师则是舍己度人。在《倚天屠龙记》中,正派与邪教的界限渐渐模糊,金庸借张三丰之口道出“这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蔡加敏,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王有晴。”
在《倚天》中,少林寺的整体形象已不再那么光辉高大。起初,张三丰带张无忌前往少林求医,两位空字辈高僧却算酸不溜丢地拒绝施救,心胸狭窄。后来,逼死张翠山夫妇,围攻光明顶,少林都有份参加,说少林乘人之危也不过分,最后张无忌与三位高僧斗法,这三位最高辈分的僧人又有公报私仇的嫌疑。总之,少林寺的种种做法与自己“泰山北斗”的地位极不相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空见大师的形象就格外动人,也最有资格被称为“大师”。
空见大师以一己性命度化了谢逊,谢逊自行化解了仇恨惠民卡盟。谢逊利用了空见大师的慈悲心,将空见大师一掌打死,这本来是成昆的阴谋,但如果不是谢逊被嗔念和仇恨蒙蔽了心智,这场悲剧也不会发生。空见大师并没有责怪谢逊,反而告诉他“但愿你今后杀人时,有时想起老衲”。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早已杀红眼的谢逊第一次感到自己大错特错,第一次心生忏悔。
后来谢逊被囚在少林地牢中,张无忌前来相救朱宸卓,他告诉张无忌,诸般恶因罪孽,自己比成昆作得更多。空见大师种下的反思忏悔之果,成了谢逊的新生之因。在地牢中,他缓缓念诵《金刚经》,知晓人我之分,生死之别皆是虚幻,不惊,不怖,不畏。他化解了和成昆的仇恨,他戳瞎了成昆的眼睛,却没有要他的性命风流老顽童,从此和成昆无恩无怨。他散去武功,安然受众人唾骂侮辱来清洗自己的罪孽,武林豪士把生死看得甚轻,却决计不能受辱,谢逊如此,“可知他于过去所作的罪业,当真痛悔到了极点。”
最后,谢逊得到渡厄的点化,立悟佛家精义,终成一代大德高僧。谢逊才是这段故事的主角,但是在他经由忏悔走向新生的过程中,处处都闪耀着空见大师的身影,空见大师出场时间甚短,慈悲佛法的光芒却笼罩着整部小说。
佛法激起了人们心中的慈悲善念,佛法化解了一灯大师和慈恩的愧疚,也化解了谢逊的仇恨嗔怒,佛法的度化力量越来越强,佛法还会有更强的力量吗?答案在《天龙八部》中。
3.后期
①普度众生——智光大师与扫地僧
“普度众生”是大乘佛教的最高宏愿,作为一部佛家小说,《天龙八部》中高僧形象众多,枯荣禅师、黄眉僧、少林玄慈方丈以及吐蕃国师鸠摩智或佛法神通,或地位显赫,但说起“普度众生”,能担起如此评价的只有智光大师和扫地僧两人。
智光大师因为当年雁门关一役愧疚终生,他以身试药,救济世人,被当地百姓尊称为“万家生佛”,智光大师的临终赠言,预示了萧峰一生的命运轨迹,也间接改变了无数百姓的结局。新修版赠言的含义更加显豁,“万物一般,众生平等。汉人契丹,一视同仁。恩怨荣辱,玄妙难明。当怀慈心,常念苍生。”
“塞上牛羊空许约”一章是萧峰生命的分水岭,他渐渐接受并认同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当他第一次听到这几句遗言时,萧峰心中被仇恨填满,已经没有多少理性,更加不懂得阅透人生、超越生命的大智慧。仇恨与嗔怒使他失去了平日里的精明细致,错杀阿朱,他的命运悲剧被推向顶点,阿朱以生命为代价,将他从仇恨的漩涡中拖了出来,深悲剧痛之后,他才渐渐恢复清明神思,进而将一己悲伤转化为对万千生灵的慈悲大爱。
也只有在此时,他才会重新思考智光大师的临终赠言,“万物一般,众生平等。汉人契丹,一视同仁”,一边是生身故土,一边是养育之邦,偏偏胡汉恩仇不共戴天,征战不断。他不忍大宋家破人亡,不忍大辽兵连祸结,是以萧峰能断然拒绝慕容博的蛊惑,“我对大辽尽忠保国,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为了一己的荣华富贵,杀人取地,建功立业。”是以即使被辽帝擒获,他依然顾念辽国士卒,“倘若我真能救得这许许多多生灵,皇上纵然将我处死,那也是死而无憾”,同样是不顾惜一己性命,和郭靖保卫一家一姓有所不同,萧峰想要保全的是两国万千生灵。
当智光大师留下“当怀慈心,常念苍生”这两句话时,他一定想不到,雁门关外,萧峰甘愿以一人的牺牲将一场战祸消弭于无形。道大不容,他的行为超越了所处的民族和时代,因而天下虽大,却再无他的容身之处。当断箭插入胸口之时,萧峰早已不念恩怨,不计荣辱。他用自己气壮山河的一死,为智光大师的临终赠言,做出了最好的注释。
扫地僧无名无辈,却是个活佛一般的存在,或许是真正深通佛理的人,常常最有可能是那些安于职守、不显山不露水的“无名”者。小说中的扫地僧,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他盛赞萧峰宅心仁厚,以天下苍生为念。扫地僧出场很晚,出场时间也很短,却是出手定乾坤,一边是王霸雄图,一边是血海深恨,看双方气势必然是不死不休。在一场浩劫即将爆发之前,扫地僧出现了,他打死慕容博和萧远山,也使他们寂灭了心中的嗔恨妄念,而后将他们救活瑞亲王,也激活了两人心中蒙尘已久的生命智慧。
以常理论,中国夏历这位无名神僧的武功高到不合常理,所以扫地僧是一个象征,他所象征的佛法智慧,化解了伤痛和怨毒,也启迪了人心中的慈悲与善念。扫地僧度化了慕容博和萧远山,这两个人是整本《天龙八部》众多仇恨的起源,他们的嗔恨妄念在佛法光辉前悄然寂灭,这也是一种象征,“我佛门户广大,世间无不可度之人。”
《天龙八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它写尽了人世间的种种冤孽,但又不止于反复描绘这些冤孽,《天龙八部》也给出了诸多化解之法,因而深沉厚重。扫地僧给出的化解之法就是放下,霸主大业,如烟如雾,血海深仇,都归尘土,“王霸雄图”和“血海深恨”是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两者都可放下,试问世间还有什么放不下?萧峰能放下,因而他在雁门关外杀身成仁,慕容复放不下,因而富贵梦越做越深,迷了心神。
扫地僧的形象近乎于神,这也是金庸小说中高僧形象的极致顶点,金庸无法再创造出一个比扫地僧更高绝的形象,因而在随后的《笑傲江湖》中,他笔锋陡转,描写了一位寺庙里的政治家。
②寺庙里的政治家——方证大师
《笑傲江湖》是一部政治小说,方证大师是一部政治小说里的少林方丈。金庸其他小说中的高僧,宝相庄严星际大巫,远在云端,方证大师的心性品格,则与普通人更为接近。
方证大师也是得道高僧,当然也有慈悲心肠。先是风清扬有恩于少林,后是任盈盈甘愿被囚,因而方生大师不念过恶,一连三个月将自己的内功真气输入令狐冲体内来保全他的性命,方证大师又遵照诺言,要将少林无上心法《易筋经》传于令狐冲,令狐冲感激不尽,方证大师却说,“说甚么大恩大德,深仇大恨?恩德是缘,冤仇亦是缘,仇恨不可执着,恩德亦不必执着。”佛家四大皆空伤河 李雨儿,恩德仇怨皆是虚空,方证大师的慈悲中透着一股平常人豁达。
这两位少林大师不仅心怀慈悲,而且心胸开阔,他们没有因为令狐冲被华山派逐出门墙而看轻他,令狐冲接任恒山掌门,各大门派心怀叵测,江湖地位举足轻重的方证大师与冲虚道长却也亲自前来观礼。
小说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少林方丈方证大师和武当掌门冲虚道长交情甚好,这在金庸小说中着实不多见。按年代分,《天龙八部》时期佛家道家互相都有点看不上,逍遥派看不上少林僧人迂腐不知变通,少林高僧也对逍遥派中各种毒辣招数直皱眉头。到了《倚天屠龙记》中,少林寺认为武当创始人张三丰不过是从少林叛逃出去的无名小卒,等到张三丰和武当派名满天下,少林又开始酸溜溜地嫉妒。泰山与北斗,佛家与道家如此要好,只在《笑傲江湖》中出现过。
在少林寺比武中,任我行能胜过方证大师纯靠使诈,他算准了方证大师慈悲为怀不会见死不救才向他人出手,方证大师坦然认输,风度卓然。冲虚道长知道自己的绝招已被令狐冲破解,索性直接放弃,放任我行四人下山,不仅武功见识高人一等,其坦荡胸怀更是令人敬佩。
方证大师可以说是最近人情的一位少林高僧,在这部政治小说中,方证大师与冲虚道长这一僧一道,并不是通常的出家人,他们是武林中两个大政治家兼政治观察家张久祥。两人前来恒山观礼,其实是要找令狐冲商量武林大事,顺道给这个没有政治经验的年轻人讲解江湖局势,上一堂关于天下武林的时事政治课。“咱三人身负重任,须得阻止左冷禅,不让他野心得逞,以免江湖之上,遍地血腥。”
方证大师不是政客而是政治家,政客是左冷禅、岳不群之流,满心蝇营狗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但是政治家更有眼光,更有胸怀,也更有格局。
最后,任我行扬言踏平恒山,令狐冲不愿牵连武林同道,方证大师与冲虚道长却率领五岳剑派的高手前来相助。方证大师又假借风清扬之名将少林《易筋经》神功传给了令狐冲,这是方证大师的慈悲,是他对任盈盈的许诺,也是他为眼前大局所下的决定,因为拯救了令狐冲,就是拯救了正派武林。
两人率领名门正派与魔教决战,却并没有以堂堂之鼓、正正之旗与魔教死拼,而是要用两万斤炸药、三十二处地雷、以及一把绣着金龙捧日其实暗藏引爆机关的龙椅使诈,方证大师双手合十说道:“我佛慈悲,为救众生,却也须辟邪降魔。杀一独夫而救千人万人,正是大慈大悲的行径。”他说这几句话时神色庄严,这种行为可以说不择手段,也可以说兵不厌诈。生死关口,惊天一炸就在眼前,方证大师也有出家人的超脱,“当真炸药炸将起来,尸骨为灰,那也是舍却这皮囊之一法,又何惧之有?”
《笑傲江湖》里的芸芸众生,在权力的漩涡里挣扎求存,方证大师的武林地位举足轻重,他却带着一份超然达观,这或许与他的佛家修为有关。
结语:从心怀慈悲到普度众生奥嘉方达,众多高僧形象层层拔高,层层超越,《天龙八部》中扫地僧这一角色是金庸小说中的高僧形象的巅峰细川典江,也是同时期武侠小说中高僧形象的顶点。金庸小说早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以《射雕英雄传》为代表的,而后创作的《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中道家思想明显浓重,《天龙八部》则纯然是一部佛家小说,这条线所与小说中高僧形象的发展脉络一致。输入文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