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6-16 14:24:03   全部文章   0/127

乐于的意思民族英雄林则徐与盱眙-老盱眙

民族英雄林则徐与盱眙-老盱眙

提起民族英雄林则徐,大家便自然而然地想起“虎门销烟”、“澳门禁烟”,都赞誉这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其实,林则徐还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曾先后主持治理过长江、黄河、吴淞江、洪泽湖等水系,而且,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还与盱眙也有割不断的情缘呢。
一、周桥治水留佳绩
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嘉庆十六年(1811年)高中进士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嘉庆十八年(1813年)任翰林院庶常馆庶吉士,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七,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期间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只短短四个月,便将积压案件处理十之八九,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行事果敢,不假情面,深得民心,被称为“林青天”。他还下令禁烟,狠抓风气转换,治理水患,赈济灾民,安抚百姓,平复治安。尤其是在任第二年在洪泽湖大堤周桥治水,更是为百姓称颂。
周桥,地处蒋家坝之北,高家堰之中段。是发源于盱眙西南山区的古射水流经之地,古属盱眙,明清时代为盱眙“彭城乡”四图之一的“富陵湖”所辖,在洪泽尚未成湖之时,古射水河道经此,洪泽铺也与此相近岑黎阑。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泗州进士、礼部郎中授湖广参政常三省,就曾数次上书朝廷,请开施家沟,疏浚周家桥,并撰有《上北京各衙门水患议》、《与高、宝诸生辨水书》等奏疏文章。在盱眙疆域中,也将周家桥作为与山阳县之界。因明代总河潘季驯(1521~1595年)采取“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使得堤堰逐渐加高,水位不断抬升,终使洪泽成湖,泗州沦没,而洪泽大堤也常因黄淮之水而险情常现。民间有句民谣说:“倒了高家堰,淮扬二府看不见”,可见人们对于周桥段堤堰的重视程度。直到清光绪年间,将盱眙山阳之界南移至蒋家坝北五里牌。
清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洪泽湖大堤周桥段突然决堤,洪水似脱缰的野马向东倾泻,一时洪水泛滥,房毁树倒,淹死冻死的百姓不计其数。水患也让漕运受阻,京畿大震。漕运总督兼两江总督魏元煜情急无奈,便向朝廷举荐正在家丁忧的林则徐前来治理。
此时,担任江苏按察使的林则徐因母亲逝世,在家丁忧,按礼制须守孝三年。接到朝廷旨令,林则徐深知“忠孝不能两全”,便不顾身患疟疾贞德兽,义无反顾,身着素服,赶到了洪泽大堤周桥工地。当他看到堤岸残缺,黄水遍地,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不由得流下了热泪。他立即顶着寒风,登上大堤,亲临查勘。他全然不顾水浪拍岸,溅水如雨,屹立堤上,凛风如松,从头到尾,全段查勘并详细询问大堤受损及当前修复的情况,并确定了详细的抢修方案:再被冲毁的大堤外侧另建一道围堰,将大堤决口处包围其中,待外堰修好后,再将大堤决口和外堰留决同时“合龙”,使原来比较单薄的一段堤身成为内外两道堤堰,确保堤堰坚如磐石。
为保证工程质量,林则徐采取了“四项技术措施”:一是砌堤条石全部从盱眙清平山采掘,形制如同“泗州大堤”和“盱眙大堤”,全部是清一色的“长条青石”,使之永固不毁;二是砌石时也采取盱眙淮堤的砌垒方法,上层比下层退后一指(约2公分),形成“自然坡度”,这样更能抵御洪水巨浪的冲击;三是相邻两块砌石采取“一大一小”相间,“一内一外”相嵌,石块形成“退拔”。四是每一块条石上凿出半个“齿槽”,用生铁铸成两头大中间小的“联栓铁锔”,将“铁锔”放在两块相邻条石对应的齿槽之中,两块条石便被牢牢地“联栓”在一起,再用由糯米汁与石灰膏搅拌而成的“糯米石灰膏”浇铸,使每块条石之间牢牢黏合、不留丝毫缝隙,做到了水泼不进、针插不进。这样大堤砌成后,想拆都无法拆开。为了强化责任,还在每一块“铁锔”上铸上工匠姓名,以示修筑者终身负责。施工期间,林则徐坚守工地,寸步不离,刻苦任事,兢兢业业,经过半年奋战,工事即告完毕。而林则徐也因疲惫过度,身体抱恙,回福州老家治病。

如今190多年过去了,周桥大堤和周桥大塘固若金汤,捍卫着里下河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淮安的著名文史专家荀德麟先生曾参观此地,作《观周桥大塘石工忆林则徐》以纪之,诗曰:
塘工坚似铁浮陀,万古精诚凝聚多。
从此名湖添胜迹,更留浩气壮山河!
老百姓感念林则徐的治水之功,在周桥大塘段兴建了“遗址公园”,专门建造了“林公雕塑”和“治水群雕”,以供人们瞻仰。如今,这里已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林则徐勇于担当、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二、结识盱眙杨殿邦
杨殿邦(1777~1859年),字翰屏,号叠云,安徽泗州招贤里(今盱眙鲍集乡梁集村)籍,祖居邑城,后官迁居淮安。光绪《盱眙县志稿》载:“殿邦生而明慧,工书画,娴骑射,慷慨有大志。”清嘉庆辛酉(六年,1801年),杨殿邦以拔贡朝考二等被选为芜湖教谕,接着又被保举知县;中癸酉(嘉庆十八年,1813年)顺天乡试举人;次年嘉庆甲戌科(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为翰林院编修。此后,杨殿邦仕途一帆风顺,先后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河南正考官,广西副考官,云南学正,监察御史等职。
杨殿邦虽年长林则徐八岁,但中举却比林则徐迟九年,中进士迟三年。道光三年(1823年),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杨殿邦擢云南监察御史,因同朝为官,故二人早有交往。四年(1824年),林则徐奉命抢修周桥大塘,且觉察南河弊案久存,因急于堤堰工事,故以抢险救灾为重,未去深究,工毕又因恙回福州养病。但此事引起了杨殿邦的注意。五年(1825年),杨殿邦经过明察暗访,果真发现南河地方官员管理疏漏,问题长期累积,形成诸多弊政,从而堤堰失察,乐于的意思修理不善,导致决堤。于是,他总结列举出《南河积弊十六条》,直言敢谏,奏陈朝廷,替林则徐道出了水患实情,也引起了朝廷重视柯义浤,责令整改。当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林则徐再次调任江苏,出任巡抚时,南河府政已大为改观。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林则徐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萧月华,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
道光十七年(1837年),杨殿邦擢任山西布政使。有人嫉妒他,便上奏说他是衰眊眼,眼神不好,怎么能担当布政使这样的大任呢?故而又将其调任太仆寺少卿大考,转詹事府詹事,兼顺天府尹。庚子(二十年王今心,1840年)试,差列第一,又得榜首,连连名列前茅,这样的好成绩,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原来纷纷扬扬的杂音没有了,嫉妒不服气的说法也淡然了,时论翕然,对杨殿邦的看法也都一致了起来。朝廷则量才录用,旨令杨殿邦充山东正考官周戈楠,晋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林则徐与杨殿邦均为文人学士,对古代字画非常喜爱,更是倾心收藏,多作交流。在收藏明代著名画家陈录的画作时,还留有这样一段传奇佳话。陈録是明代早期的著名画家,他字宪章,号如隐居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工诗擅画,其中梅、松、竹、兰尤为见长,尤以墨梅的造诣最为精湛,与王谦齐名。他的传世作品不多,能得到他的真迹更是非常难得。当时陈录有一幅长卷题为《推篷春意图》,画幅巨大,纵达29厘米、横长902.5厘米,是非常罕见的超长画卷,该画引首有徐世昌和周右的鉴定名章,时人程南云题写篆书“推蓬春意”,堪称巨幅“梅花画卷”。此画卷经过明清两代多位著名金石收藏家的收藏,如明代的刘昌钦、张泰和清代的陈鸿寿、徐楙、卢昌祚、姚元之、夏塽等人都在画卷拖尾处留有题跋真迹,非常珍贵。此画卷流传到杨殿邦处,更是爱不释手,常聚精会神地细细观摩、慢慢欣赏,忘记休息,并也在画卷拖尾处留下“叠翁”的题跋、诗文和印章。诗曰:
万花飞动墨香迟,写遍南枝与北枝。
仿佛罗浮人入梦,一双翠羽欲来时。
有一次杨殿邦与林则徐在金陵相遇,诚邀林则徐前来观摩字画。林则徐一见到梅花长卷,便俯身细观,轻轻摩挲,赞叹不已,连声赞道:“此乃陈录真迹也,难得难得!这些前人收藏所作题跋,也是真迹,真是难得啊!”杨殿邦看到林则徐这样喜爱,便慷慨相赠。林则徐感激万分,一再躬身作揖,声言感谢,道:“此乃杨兄珍藏,为弟怎敢夺人所爱?”杨殿邦说:“林兄品行高洁、粒尘不染,凛然正气、立地顶天,真英雄、真男子,惟林兄方可以梅花称之。此幅梅花长卷只有林兄所藏,方可名至实归也!”在杨殿邦的坚持下,林则徐收下了这幅长卷,并在拖尾处,仿照杨殿邦的做法,也写下了题跋、加盖了印章。这幅《推篷春意图》便成为林、杨二位贤士良臣君子交往的一个见证。

时隔133年,在1973年广交会上,我国著名书画鉴定家和书法家苏庚春发现了这幅被怀疑为“仿品”的长卷,以30元的价格为广东省博物馆买了下来,经鉴定确为真品。现在,陈录的这幅精品长卷珍藏在广东省博物馆,并被定为一级文物,成为广博的镇馆之宝。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毒害人民。道光十八年(1838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此时,杨殿邦也积极呼应,率领官兵在沿海一带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者,立下不少战功,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嚣张气焰。他上疏奏折,揭露英国贩毒首犯查顿的罪行。林则徐正在京受命,他根据杨殿邦的折子,“密遣捷足,飞信赴粤,查访其人,以观动静”。还密令广东“札行布按两司,速即会同照单开各项人犯,密派妥斡之印委人员,即日改装易察”,从而争得了查禁鸦片的主动权。
林则徐销禁鸦片的正义之举却屡遭投降派诬陷,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6月,被皇帝下旨革职王小骞老公,“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7月14日,万般无奈的林则徐怀着忧国忧民、问天无路、满怀悲愤的心情,踏上戍途。
杨殿邦得知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发配充军,实在为他惋惜,却又无计可施,只能深深地同情和抱憾。当他得知林则徐发配正要路经淮安时,便早早等候在淮安城门之外迎候,特意将林则徐迎回家中,盛情接待,两人对坐,饮酒话语流浪歌简谱,彻夜长谈,叙述别离之情、仕途艰辛(根据《林则徐日记》的记载)。林则徐感慨地说:“为弟遭此不白大难,空有保国之心,却无保国之门。如今落难,有些友人避之不及、退居三舍,而杨公却出城相迎、敬我酒食,真乃‘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知己’啊!”杨殿邦说:“林兄之难,令天下贤臣良仕寒心。若说是‘人生难料’,倒不如说是‘世事难料’、‘仕途难料’、‘君心难料’啊!为臣者当为君王尽忠,为官者当为百姓做主吴文刚。可我等为臣者、为官者,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林兄今日,或许是吾之他日,只能听天由命了!”
两人边饮边谈,不觉曙色映窗、朝霞漫天。杨殿邦移来笔墨纸砚,欲请林则徐赐以墨宝,题写家堂匾额。林则徐推辞说:“吾乃待罪之身,怎敢舞文弄墨?况且一个罪人的笔墨,怎敢悬于大堂之上乎?”杨殿邦坚持说:“我认的是兄弟,是朋友,绝不以荣辱而亲疏,以高下而攀弃。林兄乃禁烟命臣、民族英雄,悬之墨宝,有何不妥?”
林则徐问:“那匾额题写何字呢?”杨殿邦略加思索,说:“你我之言,不必宣与他人,乃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也,对,就叫‘四知堂’吧!”林则徐拍手言道:“甚好,甚好!”于是,挥毫写下了“四知堂”三个大字。如今,在淮安区兴文街杨公馆(原漕运总督杨殿邦的公馆)的四知堂,林则徐题写匾额仍然高悬在门厅之上。
三、深交挚友汪云任
汪云任(1784~1850年),字孟棠,号茧园,清代盱眙人。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历任广东三水知县、番禺知县,赣州知府、苏州知府、海关监督、陕西按察使及布政使等职。有《茧园诗文稿》、《汪孟棠太守诗钞》等著作传世。
汪云任比林则徐长一岁,两人家境相当,年龄相仿,阅历相近,身为同僚,亦有交往。道光十五年(1835年),汪云任因父病故在家丁忧,十七年(1837年)九月期满,经两江总督陶澍保举,出任苏州知府。陶澍在给皇帝的举荐奏折中写道:“臣陶澍素知其任虔州知府,极能任事,胆识俱优,地方一切,深资整顿。臣陈銮前在江西巡抚任内,该员已经回籍,亦闻其官声素优,舆情爱戴。”(《请以汪云任补授苏州府知府折子》)在担任苏州知府期间,汪云任与原在广东禁烟的林则徐遥相呼应,严厉打击走私鸦片行为,所属各县禁烟成效显著,受到陶澍的称赞。陶澍特地为他向道光皇帝请功曰:“苏州府知府汪云任于兼护道篆任内,督同各委员迭次访拿兴贩烟土多案,获犯四十余名,月余之内,夏铭浩搜缴烟土数万余两,实属督办有方,实心整顿。”道光皇帝下旨予以嘉奖,赏加道衔(《两江总督陶澍等奏为办理续获烟犯情形折》),且兼任苏、松、太兵备道,管辖苏州府、松江府及太仓州,担负着护卫东南沿海海防的重任。
林则徐销禁鸦片的正义之举却屡遭投降派诬陷,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道光帝下旨革职,并“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二十一年(1841年)5月,又将广东战败之责归咎林则徐,革职查办,降为四品卿衔;6月又下旨将“四品卿衔”也革去,“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7月14日,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口占”了一首《赴戍登程以示家人》,诗云: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贾丽莉。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正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林则徐时已年过半百,身体不佳,心力交瘁,从广州出发,经过淮安与杨殿邦相见后,复又西行。走到西安时竟卧床不起,时任陕西按察使的汪云任,对林则徐敬佩有加,故而挽留住下,找来当地最好的医生给林则徐看病,经过二个多月的治疗调养后,方才惜送林则徐踏上西行之途。林则徐到了伊犁后,专门给汪云任写来书信,以后更是常通书信,通报情况,诉说情愫,使我们从中得知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如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45年1月1日),已在新疆充军三年的林则徐给陕西按察使汪云任写了一封充满感激之情的书信:
忆自金陵握晤,瞬已十年。在楚粤时,鳞羽虽通,无由□□□至,随风萍梗,飘泊频年,雁帛数行,遂亦无从觅达□□大兄,大人秉臬关中之喜,庆汴在心。比接家言,知敝寓频枉高轩,小儿屡叨倒屣,具佩推乌之爱,弥增别鹤之怀。际兹寅谷迎年,辛盘饯岁,缅维履端,辑枯泰策延禧;紫气东来,坐领关山之胜;青阳左个,恩颁节钺之华。引跂祥?,曷胜抒颂。
弟荷戈绝塞,岁序三移。马角未生,敢望刀环之唱?龙钟弥甚,徒瞻斗柄之移。尚幸勉自支持,藉以报纾记注耳。专此布臆,即贺崇禧,并请台安。不一。
愚弟顿首。

此信载于《林则徐全集》第七卷(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版)中。信中谈及他们之间过去的交往与情谊,回忆了当年担任江苏巡抚,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与汪云任在南京会面,相谈甚欢。而在广东、湖南任职期间,因销禁鸦片,两人往来较多。尤其是汪云任担任陕西按察使,多次到林则徐的西安家中探视,颇为照顾。当时,林则徐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别人避之唯恐不及,而汪云任不避嫌疑,主动向他伸出援手,关心照顾他的家人,他感受到了友谊的温暖,因此写下这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患难时刻最能展现出人性的善伪。如果不是《林则徐全集》中保存的一这封珍贵的书信,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汪云任重友情的美德。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而汪云任则升为陕西布政使,两人分任陕西政坛的一、二把手,在一起共事,友情自然又得到了增进。可惜不久,汪云任因继母去世,回乡丁忧。而林则徐后来调任云贵总督,又因病辞职归籍。道光三十年九月,林则徐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十月抱病起程,十一病逝于潮州普宁县行馆。而这年冬天,汪云任丁忧期满,赴京复职,次年不幸病世于京城旅馆中。两位老友一南一北,先后相继去世,冥冥之中似乎又是一种默契。
无论是杨殿邦,还是汪云任,盱眙人就是这样,“挂剑分金义气豪,指囷凿井本色高。待人诚挚掏肺腑,为友敢于肋插刀”!
【注:(1)挂剑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公子季札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季札还至徐君已死,乃解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2)分金典出《史记·管晏列传》,管仲、鲍叔牙同贾,叔牙慷慨,多分金与仲,有成语“管鲍分金”。(3)指囷典出《三国志》,周瑜任居巢长欲与鲁肃资粮,鲁肃指一囷(qūn,粮仓)三千斛米赠之。(4)凿井典出《盱眙县志》《泗州志》,戚杰凿井嫁女,意在为民解旱。】
(2017年12月5日)
本文为马培荣先生授权发布
如需转载请征得作者本人同意

作|者|简|介
马培荣:1952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月上无风,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黄一山身高,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333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控电少年,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投稿信箱:xyzxb315@163.com

更 多 精 彩
投资盱眙的四大理由
【探秘】泗州城解读之六:胡仁生和你一起规划泗州城
朱元璋“密葬”江苏盱眙二山
太美了!夜色盱眙,无与伦比unnies。。。
识字街头---盱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