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7-12 20:47:42   全部文章   0/99

乐团指挥收藏文化‖有关汝瓷的资料汇总(珍藏篇)-听雨轩收藏文化

收藏文化‖有关汝瓷的资料汇总(珍藏篇)-听雨轩收藏文化
兰浦与《景德镇陶录》(一)
兰浦,字耕余,又滨南。清代景德镇人杨幂绿苑。乾隆末年开始撰写《景德镇陶录》一书。为中国古陶瓷名著。
“汝窑,汝亦属汴京所辖,宋以定州白器有芒,不堪用连浩勤,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走向中枢,色近雨过天晴,汁水莹厚若堆脂,有铜骨无纹,铜骨鱼子纹两种,《格古要论》云:”河北唐,邓,耀州悉效之,而汝窑为魁,底有芝麻花细小铮钉当时珍尚。”唐氏《肆考》云:“汝器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为贵,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然不纹者尤好苏伊奥斯在哪。
“......同一青瓷也,而柴窑残王邪后,汝窑云青,其青则近浅兰色。官窑,内窑,哥窑,东窑,湘窑(湘阳窑)等云青,其青则近碧色。越窑,岳窑云青,则近缥色。古人说陶,但通称青色耳。
“.......汝窑瓷色,李美熹镇厂所仿者,色青而淡,带兰光。非近碧之粉青也。《肆考》谓汝窑瓷色如哥而深,则误认青为近碧解矣。不知汝瓷所谓淡青色,实今又好月兰色,镇厂盖内发真汝器所仿,俗亦呼为”雨过天晴“书中所提汝瓷“鱼子纹”即瓷器釉层开片的一种,片纹细小状鱼籽故名。冰裂纹也是瓷器开片的一种,纹络斜开无色,迎光折射呈白线,犹若坚冰裂纹这种开片又称“鱼鳞纹”斜开片在汝窑,官窑器物中常见。
兰浦与《景德镇陶录》(二)
《景德镇陶录》书中所提到的铜骨,所谓胎骨为铜骨,则犹如红铜之色,但这仅仅是透过釉薄之处在器物边缘和起棱部分所见之色。不是真正的胎骨之色,真汝瓷的胎骨之色应为香灰胎。
书中提到的清代景德镇所仿汝瓷,色青而淡。带宝光,并非真正的天青,粉青这说明清代仿汝瓷在釉的配方与宋汝不相同,在釉水中加入青料而非宋汝的热熔釉法,以及掺入玛瑙屑所烧制形成的天青。因此烧制出来的仿汝瓷仅仅在釉色上对比就能区分。
《景德镇陶录》这本书总结了古人对汝瓷的评价和对实物特征的描述,用玛瑙屑入釉的配方也是区别真假宋汝瓷的一个重要标志。真汝瓷釉下微观能发现晶体。这种闪光的晶体应该是玛瑙成分,然在其它后仿汝瓷中,进行釉下微观特别是有洞和棕眼,芝麻挣钉部位都没有这种晶体。
“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是对汝瓷胎质,胎重的评论史晓燕微博。“色近雨过天晴”是对汝瓷釉色的赞美“汁水莹厚若堆脂”似对真汝瓷如脂似玉的外表进行评说,这特征与后仿汝瓷及现仿汝瓷的特点是一种对比。
在比较颜色差别时分别用,柴窑,汝窑所指的青比喻为近浅兰色,而官窑,修内司窑,哥窑,东窑,湘阳窑生产的青瓷色近碧色。越窑,岳窑的青色近黍色,黍色即兰中带绿,绿中泛灰。
《景德镇陶录》一书影响很大,这为后人鉴赏瓷器过程中,提供了一些详实的资料,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我们今天在鉴赏古瓷器过程中,古人的评论和认为可作参考古董杂货店,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的理解和研究。
古人对汝瓷的评说(一)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陆游的这段话,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宋徽宗对汝瓷的偏好,正因为“定器有芒(瓷器口沿无釉,不美观)“惟用汝器”,只有汝瓷配皇帝的胃口惊天械劫案。这不但是由于汝器形美,色也美,并与皇帝的宗教文化和心理有关。
曹昭的《格古要论》载:
“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落甚亦难得。”
明代曹昭的这番评论,对汝瓷有一个比较肯定的说法,首先认为汝瓷的釉色应为淡青色,再者肯定有蟹爪纹和无纹者为真品,若汝瓷上不开纹片,该器更为珍贵,最后肯定真汝瓷的胎比较薄,胎质细润,这些特征与宋代民汝窑以及后世仿品都有本质上的区别,胎薄,釉厚,有蟹爪纹,色呈淡青,这是汝瓷的基本特征,《格古要论》中已经阐述了这一观点。
《博物要览》一书曰:
“汝窑色卵白,汁水甚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钉。”这本书对汝瓷的几个基本特征也作了叙述,一是汝瓷釉厚如堆脂,这与后仿汝瓷在釉面上有明显差别,二是釉面有棕眼,缩釉并隐现细小纹片如蟹爪纹。三是底部有类似芝麻大小的细小铮钉“至于”“色卵白”这与“天青”有别,但卵白在汝瓷中也有,数量不多,不知作者何意?
古人对汝瓷的评说(二)
清乾隆朱瑛《陶说》则将古人所对汝瓷的评论作了一个综合,他把《留青日扎》《格古要论》《博物要览》《清秘藏》对汝瓷的各种说法作了一个比较,综合了前人在《留青日扎》里说的“色微带黄”和《博物要览》中说的
“色卵白”看上去似乎是不正确的异论,但两者结合起来,就可得淡青色的结论,作为一种考证,似乎也有些道理。
佚名《南窑笔记》载:
“汝窑,北宋出汝州,有深,月白色两种,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紫泥骨子,釉水肥厚莹润,骨肉泛红色,间有橘皮,棕孔,近景德镇仿做,用里乐釉入青料少许以不泥为骨薛安克,多鱼子纹者,略得遗笑矣。不泥者,不子素泥也。
《南窑笔记》:
究竟为何人所作?不详。只用笔名。但书中所谈及的明,清(乾隆以前)二代景德镇烧造仿制汝瓷的情景。并涉及到元代以前景德镇之外的其它历代名窑,是一部清代研究制瓷史的重要专著。
在这本书中透露了清代仿汝瓷的用料工艺配方以及一些清仿汝瓷的基本特征作了简单叙述,这对我们鉴别真汝瓷与清雍正仿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玛瑙为釉”及“寥若晨空”的认识。
宋代杜官在《云林石谱》中记载:
“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
《清波杂志》中载: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
清乾隆梁问书《古铜瓷器考》中说:
"逐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从以上古人之说,若是宋时汝瓷中确加入玛瑙成分,那将使工艺烧制又增加了一个难度。但事实上宋汝瓷的釉内是否真有玛瑙加入?是部分加入?还是在制作釉料的配方里就有?这就要看对汝瓷的分析和研究了,可通过釉料成分分析以及仪器测定看看在汝瓷真品中是否含有玛瑙成分?
宋汝釉面厚如堆脂,有的玉质感特强王圣淳,宝光四溢,有如脂似玉的那种感觉,在釉下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釉下釉厚处有玉颗粒晶体,特别是从棕眼,缺釉部分和支烧点断裂处能发现。釉呈半透明状,迎光有些泛红及七彩光晕,这些特征在其它窑口的器物中是发现不到的。
从另一方面分析张嘉蓉,宋代汝州盛产玛瑙矿,土中唐好辰,水中均有,因而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玛瑙矿石资源,将玛瑙粉碎掺入釉内,才能烧制出如脂似玉鲁尔邓,色如天青的佳色,这是及可能的,这也是其它窑口包括景德镇仿制汝瓷为什么达不到宋汝那种釉面与釉色特征的主要原因。
汝瓷在鉴定中,有的著作中常用“寥若晨星”来比喻釉下气泡的稀少,而这种观点是古人对汝瓷的一种直观论断。
明代以后的汝瓷仿品,由于釉配方的改进及施釉方法不同,都有气泡产生,明代较少,不通透,清代较多,透亮,现代仿品有气泡的,也有无气泡的(使用热熔釉技术)这要根据汝瓷的其它特征综合分析葛倩茹,加以判别了。
对古人的论断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即不能全盘采用,也不能全部否定,通过自测,对比加以深层次的研究,探讨,利用科学手段进一步对汝瓷进行研究。
南宋是否有汝瓷(一)
北宋灭亡后,迁都江南。建立了南宋皇朝,南宋除了烧制官,哥,龙泉窑外,是否继续烧制汝瓷?这至今是一个谜,无人提及,也没有历史资料显示。但是我们多年来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相继发现了一些有汝瓷特征的器物。这些汝瓷器型丰富,造型古朴精美,工艺精良,千姿百态,釉色纯正,大部分为天青色相府闺秀,也有粉青,卵青,月白釉。这批器物釉面光润,光泽柔和,有玉质般的宝光,开细小纹片釉下无气泡,胎质细腻,底部也有如芝麻的支烧点,从断片上看,也是香灰胎,有的呈灰白,釉质肥厚,胎壁较薄,一般在2-3mm,具备了汝瓷的所有特征,通过易氏容量测试法测试,其E值均在2.0-2.2左右,有的还小于2。符合古瓷要求。
《格古要论》中说:
"官窑器,宋修内司烧造,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这里所说的”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意思就是说在颜色方面,修内司官窑烧造的青瓷,有部分也是天青色,粉青色,可与汝瓷比美。
南宋是否有汝瓷(二)
汝窑在宋代除河南清凉寺村外,是否还有其它窑场,在它的周边究竟还有多少窑址?包括临汝窑两泽千晶,文庙窑,东沟窑,这恐怕谁也没统计过也不知道。但笔者认为在北宋灭亡之后,迁都南下江南,建立南宋是否还继续生产汝瓷?是否把汝瓷的烧造技术和有关技术工人,窑工一起带到了南宋?在浙江或福建某地继续烧造?这是极为可能的事情。要不在浙江,福建江西交界等地发现的这批与汝瓷有相同特征的器物从何而来?而且造型与北宋不大相同,胎质上也有所区别,但在工艺与制作水平上更为进步,有的类似官窑,但全为满釉支烧。
在易氏“四合一”鉴瓷法一书中:
易老先生的见解与笔者有同感,易老先生称,他家祖传的一批汝瓷应属南宋汝瓷,其理由是以出土的地点与时间作界定。据实物资料记载一梦到兵营,这批汝瓷出土地点为临川龙岗,临川地处浙江与福建交界地,为南宋范围,入土时间为嘉定丁丑年(公元1217年)时间与地点确定了有南宋的可能。
据史料记载,北宋亡后,宫廷珍宝被金兵掠夺一空。皇帝都是忽忙出逃,很难想象会把官瓷带到江南,因而南宋出现的大批量汝瓷应是南宋自己烧制,北宋亡时一些原在河南烧制汝瓷的工匠跟随南下.....他们要饭吃,另起炉灶继续烧制汝瓷是极为可能的事。
根据李炳辉先生书中介绍,置毡郊坛(官汝窑)举行祭典,需祭器九千两百有五,这么多所用祭器,不在当地自置官窑烧制是不可能解决的。
《格古要论》中也提及:
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浓淡不一,有蟹爪纹赵凌子,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李辉柄一书中又说南宋官窑遗址的发掘,证实其出土文物有许多方面与官汝窑相类似。为此无论是修内司生产也好,郊坛下烧造也可,这两个窑的产品都达到了汝窑水平而且器型更为丰富,造型比北宋时更多社会你球姐,更精美。这就证明南宋乃自己烧制汝瓷。
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节次如后,安民靖难功臣,太傅,静江宁武侯,海军节度使,泉观使,清河郡王臣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乐团指挥盏四只娴医,盂子二出香一对,大一,小一。”
周密为宋代济南人氏(1232-1298)字公瑾,号牟阳老人,北宋灭亡,居杭州广交游,工诗词,擅画。《武林旧事》是他众多手本之一,根据他的叙述,绍兴21年即公元1151年,为南京高宗赵构执政内,书中提及共计16件汝瓷贡器用来招待南宋皇帝赵构在清河郡王府邸摆宴请驾,这批汝瓷究竟是北宋带到南宋的?还是南宋自己烧制的,就不得而知了。但这也是一个信息,起码让我们今天知道,南宋人十分重视汝瓷,视为上品,因而笔者认为汝瓷作为一种皇室喜爱,民间视若珍品的器物,不可能就此影消灭绝了。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网络,由“听雨轩收藏文化”公众号精心编辑整理,我们敬重原创作者,未标明作者的,都因无法找到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其它公众号转载请声明版权和注明来源本公众号,谢谢!
广告合作请联系 个人微信:Nd446308770
古币、瓷器鉴定请联系个人微信:Nd446308770
请长按以下公众号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内容等您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