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3-08 13:54:10   全部文章   0/76

九院摄影对话⑧|杨文彬:大学也是未来社会形态的预言-人民摄影

摄影对话⑧|杨文彬:大学也是未来社会形态的预言-人民摄影

2017年始,人民摄影报推出了“摄影对话”栏目罗鹰石,邀请摄影名家、编辑、记者对在各个摄影领域中有成就、有创新、有思想、有代表性的摄影师、策展人、评论家进行对话。深入他们的内心,挖掘我们不曾熟悉的细节。本期对话是由媒体编辑、艺术创作者何博对话摄影师杨文彬安王李承道。
杨文彬,1996年出生于山东济宁。2014年进入中国传媒大学修摄影系本科学位。作品《大盛世》获得第五届丽水摄影节新人资助奖,并参展PSA青策计划“厦门肉食公司”项目,《浮光多重奏》入围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2016年受委托创作《欢愉之镜》在连州摄影年展展出。作品曾发表于《中国摄影家》、网易看客、China File等媒体杂志搜标网。2017年3月,杨文彬的摄影项目《大学社会》获得首届“映·纪实影像奖”最高奖 袁郡梅,获奖金20万元人民币,在中国摄影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签到 ?杨文彬
何博
《大学社会》这一项目的拍摄,是有计划的进行,还是对于一段时间内所积攒照片的选择和编排?
杨文彬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契机。最初是想拍摄“大学舞台”图片专题,曾国犹因为我所在的综合类大学每年向影视界输送大批量的“新人”伊相杰,这些“新人”——也就是包括我在内的同学们都抱着成为一个导演、明星、编剧、艺术家的梦想来到这里,因此大学舞台呈现出了许多的复杂性。但后来这种向外的观察慢慢地与我内心的困惑纠缠在了一起——我们刚走出了十二年的应试教育,是什么让我们一夜之间变成了另外一幅模样。因此这一图片专题发生了它自己的“自然生长”,渐渐地和我的困惑联系在了一起豹王爱奴,让我系统地去组织语言,去讨论这背后的事理逻辑,变得不仅仅是一个图片专题。
何博
排除《大学社会》引发的争议,就作品所呈现的内容而言,或许在大学中有过社团经历的观看者能够找到共鸣。你在拍摄这组作品中的角色倾向是怎样的实习神医?除了社团活动时作为“记录者”这一身份外,观察和评价是否也会在拍摄的时候同时发生?
杨文彬
《大学社会》所表现的社会形态倾向于李猛理论中的“抽象社会”布龙度蝎子,所以不仅是有过社团经历的人会有共鸣,我遇见过没有读过大学的初中同学也特别喜欢我这件作品。
我是身在这个场所的参与者,同时又是身在活动之外的局外人。在拍摄它时,我肯定不可回避地带着自身的经验(成长经验、阅读经验),但另一方面现场的情况也在改变着我的看法。讲一个故事:在我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个大二师哥善意的提醒,“在这所大学搞艺术你会死的很惨”,当时我以为大二的学生就有了对自己身份的明确定位,但在拍摄现场,比如我去拍摄一个学生干部讲话的场景,他说到的一句话又改变了我的看法,“如果这四年我不加入学生会,那我干什么”——实际上这背后是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因此我有我的观察和判断,但同时拍摄的过程中作品也在改变着我的预设——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就是这样。

合唱团捷丰场站?杨文彬
何博
《大学社会》中,一部分照片(其中许多是涉及人群的图像)的拍摄运用了闪光灯,这一方面是拍摄现场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我看来,闪光灯所带有的“剥离”“揭示”“强调”等功能以及在特定语境中浮现出的带立场的评判性真理罗恩,能够确认甚至强化一部分观看者的期待。说得比较隐晦花心大坏蛋,不知这种感受是否妥当?
杨文彬
我从来不是用所谓的“上帝视角”去审视他们法医弃后。现在你能观察到一种图像趋势: 目前相对年轻的人,无论是否从事摄影,他们都喜欢在夜里用闪光灯拍摄(自拍)。在某种程度上欧亚斯密,这是我们这个代际的人共同的流行图式,但这又不仅是一个潮流,它的背后有心理层面的因素。我在现场用闪光灯拍摄时,得到的图像的确贴合了心理投射的影子。它们出自我的生命体验,而不仅是做出判断。

大盛世 ?杨文彬
何博
对于微信截图的运用也是《大学社会》在视觉层面的表现特点之一,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微信(包括前几年的短信、飞信、qq群)等即时通信手段,对于社团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本身是否也是你在这组作品中想要表现的?
杨文彬
我们是生长在信息时代的人,组织内部的交流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大部分也是发生在社交网络的场域上。但互联网的场域是直接摄影难以表现的范围,然而对于我的选题来说,这些发生在网络场域中的信息也是拍摄的现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我试图找到一个通道去连接物理现实与网络现实,通过直接摄影和手机屏幕截图的并置处理方式去呈现一个现象女皇选夫。
何博
关于《大盛世》,我感兴趣的依然是你的角色问题。有的照片中都市玄龙,你在观众的对面,与观众(被摄者)所观看的对象处于同样的空间里;或者,你的拍摄距离足够近,似乎与某些被摄对象彼此认识。如果上述猜测成立的话,那么是否意味着你在拍摄《大盛世》时,并不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和可能存在的“客观性”?
杨文彬
“客观性”这个争论应该在二十年前中国摄影的讨论中就有了一个基本认同的共识了九院。如果现在还在为此滔滔不绝,只能证明我们活在陈词滥调和低能式重复中。独立性,什么是独立的?作品又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直接摄影更是受缚于物理现实的时空,我不会把这些当做首要的问题。并且也不担心它可能因此遭受的道德批评,请让我重申一遍:创作才是最可靠的道德保险。

想像身份 ?杨文彬
何博
《欢愉之镜》探讨了欲望与技术这两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话题。选择电子烟、情趣用品及VR眼镜这三种(类)物品为拍摄对象的理由是什么?三者是否存在某些共性?
杨文彬
当然。《欢愉之镜》是受网易看客委托的创作项目。在我提出这个主题(现代技术对人的欲望本能产生的影响)的时候,我们列举出了许多的线索,最后选出来了这三个线索如月影,它们都与当下有关(因此能发挥直接摄影的优势),另外周宜霈,它们分别代表了三个方向:形象对主体的征服、追求刺激、肉体官能的需求。
何博
电子烟、情趣用品和VR眼镜都在各自的适用范围内充当了“替代物”,在你看来,这些替代物与它们的“真身”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它们是否证明了那件已被摄影所证明的事:我们被复制品团团包围,“虚拟”才是最真实的真实?
杨文彬
欲望得不到满足,但却可以通过商业和科技的规划进行安放,以防止这种欲望相伴随而来的危险。它们在“真身”面前是一种缓解,也是吃不到面前吊着的肉的时候的一种“画饼充饥”。当然,以上是我个人的主观看法,在创作的时候更多的是退后一步来转述吴若石。第二个问题,是的,证实了。
往期回顾:
摄影对话①|肖全:绕不开的肖像摄影
摄影对话②|陶明:在平凡中发现精彩
摄影对话③|高均海:用影像传递国花梦
摄影对话④|王志清:无人机,洞开摄影的另一扇门
摄影对话⑤|王身敦:没有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
摄影对话⑥|张巍:不再浪费时间想摄影是什么
摄影对话⑦|赵亢:用你的风格为作品打上标签
编辑|王华
?人民摄影报新媒体中心有何感想 可在下方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