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2-29 13:08:49   全部文章   0/182

井盖塑料模具留住历史的乡愁,湖横古运河官塘的前世今生-美丽乐清水乡

留住历史的乡愁,湖横古运河官塘的前世今生-美丽乐清水乡

导言
2月19日,正月初四,柳市镇古运河湖横段官塘修复项目工作推进会在湖横社区会议室召开。会上,官塘修复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全面负责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统筹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金蜘蛛轴承网,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ca4103。

2014年10月,在柳市镇湖横社区发现了距今约900年历史的乐清南宋“刘公塘”遗址。为了不让“刘公塘”遭受进一步破坏,他们在遗址上插彩旗作为标志,使其不被挖掘机破坏。

时代在变,乡村和城市也在发生巨变,唯一不变的,应该是人们对旧地和故居的凝视和牵挂。900年后的今天,为加强生态河道建设,重现历史古迹,以湖横片各村为业主单位负责的官塘修复项目正式启动。当地能人志士、全体村民齐心协力,计划为项目建设众筹1600余万元。根据初步设计,古运河湖横段官塘长约1500米终极西游,宽3.3米,沿线布置有栈桥、板桥、廊桥、拱桥、亭子等。
湖横社区党委书记金学哲表示,这是一项湖横人民期盼以久的民生工程,有历史文化的继承,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政一方,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对刘公塘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
时隔九个世纪,现在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日新月异,远非刘默和西乡民众筚路蓝缕脩驿路官塘时可以比拟,因此回顾一下当年的艰苦岁月,也就很有必要了。
“刘公塘”遗址重现
2014年10月份,柳市镇湖横社区在清淤河道时,发现了距今近900年历史的南宋“刘公塘”的遗址。
在遗址发现地,社区居民刘先生介绍说:“这就是古官塘(塘:堤岸、堤坝)遗址,村民称之为‘刘公塘’,是南宋乐清知县刘默出资所建。”刘先生说,他在附近村落长大,小时候在河中游泳,经常能踩到一排河堤,还能站在上面。河堤由青石排成,大约3米宽。遇见大旱天气禺期,水位下降,还能看到。
刘默字识道,南宋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原本是康王赵构的幕吏。建炎元年(1127)四月,时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为避开金兵锋芒,移师济州(治所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各方大臣纷纷来劝说赵构登基。在接受劝进之前,赵构派遣刘默前往荆湖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拜访李纲。
五月,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是为宋高宗,李纲出任宰相。登基后不久,高宗继续南迁张无艳,渡过长江,刘默一直扈从幽灵进球。建炎四年正月,高宗由海路入瓯江,泊舟于乐清琯头。二月驾幸江心屿,随即移跸温州城。这年春天,金军饱掠江南后,自行撤军北归,高宗于三月十八日离开温州,仍旧从海路北返,四月驻跸越州(今绍兴),再回临安(今杭州)。南宋朝廷屈于金朝强大的军事压力,担心对方随时渡江,所以北上之时将皇帝的九庙神主暂时留在温州。为了保护九庙神主,同时也为了巩固后方,高宗派遣刘默到温州治下的乐清县担任知县,时为绍兴二年(1132)。

今天的刘公塘遗址。黄瀚 摄
刘默在乐清首尾两载,绍兴三年(1133)改任扬州通判(掌管一州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的副职州官,同时兼有监察的职责)。由于宋朝的通判,职责略同于唐朝以前的“别驾”,所以古人也称刘默为“扬州别驾”。如王十朋就曾以“扬州别驾知名士,肝胆崔嵬百炼钢”称颂刘默。(诗见《王梅溪先生前集·黄府君挽词》。这位“黄府君”估计就是下文提到刘默的亲家翁。)
乐清文物管理部门的人员认为,“刘公塘”已有近900年历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再加上其他河段都遭到破坏,只有此处能看到部分遗址。如果清淤后能得到妥善保护,对乐清市民了解南宋时期的塘河文化将有所帮助。当地打算,等河道清淤完毕后,会以“刘公塘”为主题建设一个滨水公园。
艰苦修建驿路官塘
在乐清任职期间,刘默干了一件大事情,即全力抢修乐清县城到温州城的驿路官塘。刘知县的这个举措,一方面改善了乐清县西乡的水利交通设施,另一方面保证了从朝廷(杭州)经由台州到温州的驿路的畅通——后者正是朝廷派遣刘默到乐清任职的使命所在。
北宋宣和(1119-1125)以来马大姐新传,浙江沿海地区连年水灾,乐清西乡累遭山洪海潮,为害尤甚:大片土地流失,桑田复为沧海,人民流离失所;温台驿路被废高山青简谱,邮传交通弛阻——公家和民间都饱受困扰。刘默下车伊始,通过访民情、察灾患,决定立即着手修筑县城和州治之间的驿路官塘。这条官塘的规划路线是:自县城承流门外(即今公安西路、环城西路交会处的“金溪河汇”)南下,经通井街、下马桥直抵城南万岙井盖塑料模具,由万岙折而西,穿柳市峡门经湖横往西,过方斗岩至湖头,再西向稍南行孤屿前越沟旁桥至北白象万家垟,继又西行跨廿里桥折而南,刘嘉楠绕马山嘴转西,穿沙门弄经高岙、白鹭屿多田熏,折而南行达于琯头,全程28.8公里。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务,刘默发动西乡人民,分地段同时施工;为了解决资金匮乏,带头奉献自己全部俸禄以励士气,并倡议本县殷实人家捐资,还将两个女儿许嫁西乡大族钱氏、黄氏,争取到他们的鼎力赞助。
官塘沿途,除峡门和沙门两处为山间峡谷外,其余都是水乡湿地,施工难度极大,刘默就经常亲自到工地策划督导。永乐《乐清县志》载:“湖潢(即湖横)山饶名胜,距塘不远,默于巡功之暇憩游于此。”正是说他不辞辛劳,经常寝食于工地的事迹。在湖荡中筑路在当时是一个技术难题,关键是水啮土蚀,以致官塘屡造屡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默(应该还有无名的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最后效仿萧(山)绍(兴)运河和西湖白堤、苏堤的筑堤技术,在塘路两侧打木桩加固,并砌护岸石,工程才得以顺利开展。
除了技术上的困难拳王刘易斯,官塘沿线还有许多弯弯曲曲的原始河渎要挖深、加阔、拓直,像峡门、沙门等处还要人工开凿运河,使水道贯通。官塘工程之艰巨,在乐清历史上堪称旷古之作。刘默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财力物力,实属不世之壮举!乐清人民为了纪念刘默,就把这段官塘叫做“刘公塘”,把塘路西岙河与运河交汇处的一条桥叫做“刘公桥”,把他曾经休憩过的湖横马鞭山峡谷叫做“刘公谷”。
刘公塘的历史意义
刘公塘沿线河汊如织,估算当时需要建造大小桥梁60多座。如今历经沧桑,仍有少量遗迹存留。现在孤卧湖横西岙河道中央的刘公桥(当地人又名“仙人桥”,这位“仙人”就是民间传说中成仙的刘默)是最显著的古迹。该桥单间构造,跨径4.1米,两墩宽3米,由两块巨大的石桥板连接长堤。由于人为破坏,石桥板和长堤上的石块已经盗失。
此外还有万家沟旁桥、西垟运河中的几个水渚和南岙廿里桥等,也都是当年刘公塘的古物遗存。碰到大旱天气,在刘公桥和西垟河口一带还可以看到河床里连绵的残塘直贯河湖中央,堤塘两边木桩排列成行。这些残塘的护岸石和路面石条虽被后人取用几尽,但仍能测得官塘的大致尺寸。据乐清文物工作者早年勘察,刘公塘路基宽约3-5米不等,路面宽度在2米左右。
刘公塘建成后,乐清西乡的水道实现了互通,原先依山而行的古驿路被取代,成为乐清县城经由西乡平原通往温州城的一条新的水陆交通要道。刘公塘工程同时解决了乐清西乡的水患,大片耕田得到开发,县城至琯头的平原基本形成,为南宋以后柳市、北白象一带人口繁衍、经济开发、集镇成形奠定良好基础,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国防运输功能。
乐清人民感戴刘默,除了上述以其姓氏命名的塘、桥、谷外,早在刘默卸任后不久的南宋高宗时期,就在湖横山麓建造祠堂(永乐《乐清县志》称为“刘默公祠”,后改为“西龙寺”,今尚存)刘洵的儿子,并在湖横天梯岭背路右侧摩崖镌刻“刘公谷”三字。这件摩崖石刻通高1.54米,宽44厘米列强路,据考证,应当镌刻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以前。民国25年(1936)和上世纪80年代,邑人又先后建成“二公亭”(“二公”指刘默和晋朝高士阮放)和“瞻默亭”以为纪念。
此外,乐清民间还传说刘默卸任后隐居刘公谷修炼成仙,所以又称刘公谷为“仙师岩”,并在岩下龙鼻洞内塑造刘默神像进行祠祀,经年香火不绝——如今,这些纪念性石刻和建筑都已成为旅游景点,供后人参观瞻仰。
刘默,可以说是在乐清留下印迹最深、影响最久远,被乐清人民从宋朝怀念至今的一代贤令。
刘默的人文价值
作家东君认为,乐琯运河雏形在唐时就已形成。宋绍兴二年(1132),刘默发动西乡民众拓广浚深塘河,改泥塘为石塘。民感其德,故名刘公塘。刘公塘圮废多年,原貌难寻。刘公塘工程之浩大,实为乐清历史上罕见。刘默把名字写在水上,却没有随波以俱逝。
刘公谷以西有一座刘公祠(西龙寺),供奉的便是刘默的坐像。寺中原有一副下署“板桥”的木制对联,联云:“从雁中来,清梦不为一官累;住湖上好,芳名更有万年秋”。今已不知所终。
乐清市社科联副主席、乐清日报副总编杨坚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宋代的乐清县令刘默其筑堤举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乐清各地的海堤在宋代刘默之后开始不断连接、修筑,一千多年时间里,一代又一代乐清人将海岸线整整向外推出了八到十公里,从此有了柳市平原、乐成平原、虹桥平原及慎海、南塘、下塘等平原,乐清“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这一分田,就是围海筑堤所形成的。最令人称奇的是,刘默他们所挖掘的乐琯运河的交通功用,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实直到现在乐琯运河还是“西乡”的主要水道。一个人的历史作为,其恩泽和影响能跨越时空到达今天,这在乐清历史上是罕见的。
《乐清文献丛书》主编谢加平也认为,刘默的老家在今山东临沂,“南下”到乐清当知县,他的名字能够进入《宋史·高宗本纪》,事迹被《乐清县志》收载,姓氏被乐清民间传颂,本身被神化,却不曾在临沂的官方记录里留下丝毫痕迹。个人在群体和历史里湮没,在上千年的大叙事氛围中极为平常;能够被记燕飞霞住,哪怕是以讹传讹,却是极不容易的。把中国的历史摊开了看,乐清知县刘默并不渺小。

一桩偶发事件得以影响久远,一定是因为它“无意识”地涉足了“历史必然”的轨道。人的意识不是从天上来的,它从地上来,来自历史的积累与社会的沉淀。刘默以一人而足以影响一方,并非他的意识多么自觉与先进,但可以证明他对历史和现实有足够的认识。正如他的字所昭示的那样:刘默是一位“识道”的知县。
乐清市历史学会会长张志杰也认为,乐清本土精英文化在南宋时期走向成熟,并达到第一个高峰,这与宗室南渡、政治中心南移有关,更大原因还是北宋中期以来这批有着较高文化修养的县令善政、持续兴学、培育本地士人群体的结果。在乐清外来群体中,相对于文学家诗人群体、艺术家群体,县令群体对乐清文化的贡献,容易受到低估和忽视。刘默被评为乐清历史文化名人,在某种程度上,也蕴含着对这个群体促进乐清社会发展方面所做贡献的肯定和纪念。
本文参考了陈纬、陈芳《贤令刘默》(载于《乐清上下一千六百年》)以及陈纬《刘公谷和刘公塘》(载于《箫台清音》)二文。
来源:乐清日报全媒体
记者:王常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