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0-29 13:59:32   全部文章   0/181

什么鸡没有翅膀日本旧藏:宋元明清古瓷及漆雕-上源文化

日本旧藏:宋元明清古瓷及漆雕-上源文化
点击"上源文化"免费订阅
宋官窑青瓷闻名于世,专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由皇家帝王亲自指挥烧制,器物造型千变万化,只笔洗一类,便计有直口,荷口,葵口,寿桃,兽耳,弦纹等多种样式,蔚为大观。 宋代官窑特别注重釉色美,晚期釉层愈厚,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烧成过程中,选用优质木材作为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的描绘,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清代摹古之风盛行,其中最以仿宋官釉为诸类仿古釉色之首。乾隆曾于御题诗中赞叹:“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可见对宋代官窑釉色之钟爱。据《清文件》记载,雍、干皇帝历次诏令御窑厂仿造宋官窑名器,更不惜下发内府旧藏宋物令督陶官唐英对照仿烧。
至乾隆朝,其仿古之精几可与宋瓷乱真,后世难及。凡六方形制者,非琢器拉胚而成,成形不易。明人王世懋《窥天外乘》中述:“盖窑器圆者旋之立就,倏忽若神。独方物即至小,亦须手捻而成梦见玉碎了,最难完整,供御大率是不能一二,余皆置之无用……”此乃综述其烧造难度之巨。
明代是中国瓷器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尤其是集合一流能工巧匠与艺术家们所共同制作的官窑,其成就更是令人赞叹。通过明初洪武的坚实基础,到了永乐、宣德、成化等朝代形成了明代瓷器的鼎盛期,随着制瓷技术的演进与各朝皇帝的爱好,各种前代所未见到的瓷器被成功地烧制出来,譬如洪武釉里红、永乐甜白、宣德青花、成化斗彩、弘治娇黄、嘉万五彩代表了明代官窑瓷器的最高成就,其器形、纹饰、发色成为历代模仿的典范。但由于战乱、天灾及日常损耗,使得明代官窑瓷器甚为罕见。

宋 官窑葵口洗 高4cm;直径15cm
本件宋代官窑葵口洗口呈八瓣葵花形,足底呈铁黑色。器形典雅古朴。内外施青釉,釉色苍润秀丽,口沿处呈现出淡赭色泽,颇见宋官窑“柴口铁足”之特征。器身布满开片,釉面温润,给人以素雅简洁的审美感受。 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片纹纵横交错,古雅隽永,当为宋代官窑瓷器中之逸作。
本品成形周正端雅,且体量硕大,为方器中之少见巨制。查阅各方数据,与本品相类者,可参沈阳故宫所藏“清乾隆仿官六方贯耳瓶”一例。另见同类仿官釉作品,有北京故宫所藏 “清雍正仿官釉贯耳六方瓶”一例,二者尺寸相仿,可兹对比。

元 青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 高25cm
玉壶春瓶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始见于宋代而一直延烧至今。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玉壶春口颇侈,项短腹大,足稍肥,亦雅制也”,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玉壶春形制,相较于明清样式瓶颈细长,腹部较小。
此玉壶春瓶可见为景德镇元代青花的典型器,修长俊美,胎薄体轻。瓶通体内外满布八层青花纹饰,以凤穿花纹为主体,又自上而下辅以卷草纹、蕉叶纹、回纹、钱纹、莲瓣纹等元代流行纹样.主纹双凤穿于繁花之间,展翅腾飞,高贵典雅;辅助纹饰繁而不乱,层层呼应,相互益衬,既有承宋代隽秀素雅之风,又甚见元青花之异域色彩。青花凤穿花纹者颇为鲜见,倍受藏家珍视。缠枝花卉纹以其连绵不断之形,寓有“生生不息”之意,故又称“万寿藤”,常与龙凤、鸟兽、人物等组合为装饰纹样,寓意吉祥。而缠枝花卉纹与凤纹相配,称为“凤穿花”。凤为百鸟之后,象征母仪天下,更有天下安宁祥和之意。飞凤以花相拥,寓意吉庆祥瑞。与设色高雅的青花相衬,更突显了一份娇艳柔美的气质,风华绝代,分外难得。
自古以来,中国人均视红色为吉祥喜庆的象征。据《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皇上诏令,宫廷祭祀所用的金属器物概由瓷器代替。当时,每个祭坛皆有其特定的颜色,而代表朝日坛的正是赤色。话虽如此,由于釉里红瓷器制作困难,再者成品率低,因此其生产制造在中国的陶瓷手工业历史中曾数度中止。正是为此,传世的釉里红或白地描红瓷器益显珍贵古玩帝国。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高9.5cm;直径20.5cm
碗直口,深腹,圈足。碗心与里壁均饰以缠枝牡丹纹。里外口、足均饰回纹,笔法娴熟,线条流畅。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花,布局密疏有序,所饰牡丹花卉以传统笔墨意韵的笔法绘就,中锋用笔,酣畅有力,运笔痕迹清晰可见,勾勒出花叶的翻卷正侧、偃仰起伏之态,极富写实韵味,枝蔓的运笔尤显婉转自若,无不将国画骨法用笔的意念渗透其中,大有在精炼用笔之中一气呵成的贯气之美;枝间嫩叶的描绘亦十分精到,明显带有书法的撇写意味,爽利俊健。看似率意为之,实则画匠对其形态早已熟记于胸,一笔挥就。

北宋 定窑荷塘双鸭纹碗 高7cm;直径26cm
此器,造型大气,纹饰优美,刻工精细。碗部饰以芦苇双鸭图,鸭纹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双鸭戏水,芦苇随风飘逸,虽寥寥数笔,却简繁得当,双鸭刻画的极其细腻,轻盈的浮在水上,有呼之欲出之势。
此件作品为定窑之作,定窑器型丰富多彩,纹饰生动深受人们的喜爱。刻花是宋代定窑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有动感。此碗口呈葵口形,是因其以碗口朝下烧制而成,胎质缜密,结烧程度高,胎色白腻,胎薄体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定窑制品。

明正德 白地暗刻海水绿彩云龙纹盘 高4cm;直径20cm
大明正德年制”款 来源:英国老牌古董商 Bluett & Sons,London(布鲁特父子)注:底附Bluett & Sons,London标签。
此盘器形规整,内壁盘心饰绿彩暗刻云龙纹,外壁釉下暗刻海水波涛纹,两条绿彩龙相间装饰其外壁一周,绿龙双目平置,爪如车轮,时代特徵明显。整器施釉滋润,釉面莹润,釉色微泛青白,胎体坚致,龙纹刻画生动,绿彩鲜艳明丽,是明代官窑白地绿彩器卓越烧造水平的集中体现,为正德时期之佳作。
盘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正德年制”款,款识运笔自然不做作。此龙盘暗刻龙纹细腻生动,施彩设色淡雅脱俗,属明代中期宫廷御瓷之代表性器物,尤受正德皇帝喜爱。全器以绿、白二色为饰,对比突出,纹饰朴着,为明代白釉绿彩器之经典品类。色彩雅丽,纹饰朴着,制作精良,质量上乘,为明代白釉绿彩器之经典品类。纵览国内外重要博物馆,均有类似器物收藏。

北宋 耀州窑青瓷刻牡丹纹盘 高4cm;直径19cm
此盘敞口外撇,折腹,小圈足。盘内心刻有缠枝牡丹纹,耀州窑因刻画纹饰犀利而著称,牡丹纹是其最常见纹饰一种,虽然题材相似很多于都人才网,但变化万千,相似作品几乎没有。此盘内刻有一大朵牡丹花纹,刻工刀锋犀利,深浅有致,花朵丰满富贵,布局有致。此花纹极其考验匠师的工艺,垂直刻出花纹,将直刻和斜刻后夹在刀痕中间的地子剔掉,形成一个小的斜刻面,使纹样微凸具立体感,又以篦状工具细划出花叶及花瓣脉络,纹饰更加形象生动。在釉烧制成型之后,便可看出分明的层次,浓淡相间。盘的口缘部分,有六处折扣,又称之为轮花盘。

明正德 白地暗刻海水绿彩云龙纹碗高8cm;直径18.5cm
”大明正德年制“款 此碗造型规整,口沿微敞,胎质细腻,通体施釉,碗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内底及外壁均以暗花海水绿彩云龙纹装饰。白釉绿彩瓷器始烧于明代永乐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时期均有烧造。明宣德官窑的白釉绿彩,是明代的稀有珍品。成化时期白釉绿彩已趋成熟,绿彩色泽浅淡,微闪黄色,透明感强。明代正德年间的官窑瓷器多产于景德镇。《江西大志?陶政》记载:“正德初,设御器厂,专营御器。”
龙是中国古代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历朝历代对龙纹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在瓷器上绘制龙纹的大多是官窑,专供朝廷使用。正德时期的龙纹造型一改明初粗犷的画法,头部鬃髯不如明代早期夸张,身躯细长,龙鼻细长,体现时代的特征。而碗心绘制一条游龙,龙盘旋矫健,苍劲有力;外壁饰有两条行龙,龙首前伸,身躯弓起,尾部有弧度的扬起。龙都是五爪,似风车状。龙纹线条纤细,舒展自然。所刻画之龙,层次感强,动静结合恰到好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逼真至极。底款为双行排列,外围双圈:“大明正德年制”款乃正德官窑所制也,珍贵至极。

明万历 青花龙凤穿莲纹花形折沿盆 高10cm;直径36.5cm
来源:山中商会。山中商会乃是20世纪初中国境内的最大古董商,是横跨欧美亚叱咤风云的古董大鳄,经手无数中国最精华的文物艺术品,所出中国古董品种、数量及水平,俱可谓空前绝后,并先后在世界各地举办数次重要的中国美术品展览,此品或为当时的展品之一。
万历一朝,内府所出御瓷制样皆是百般奇巧,或玲珑,或方器,或大缸,往往竭众匠之力尚难为之,更有烧造难成之苦,百中不得一二之虞,此器可谓当中之佼佼者也。
观本品之青花,发色纯正,明艳清丽,纹饰构图饱满,绘工精致,渲染层次井然,尤具攻力,锦地绘画于繁密中见灵动与挥洒,极具万历青花天真烂漫,草昧初开的独特韵味。观本品之器形,六瓣花口,折沿较宽,边缘随行凸起一条边,浅腹折收,造型新颖别致却又不失稳重大气。
“言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明代工艺的一大特征。若以此观之,本品之装饰则是绝佳批注。整件作品以青花绘龙凤纹饰,飞龙舞凤,构图繁密,画意精美,笔锋遒劲有力。盘心内绘一龙一凤,首尾相对,寓意“龙凤呈祥”,青花勾线精细,周围填牡丹花卉,雍容华贵。牡丹为花中之魁,寓意富贵祥瑞,喜庆万年。内壁与折沿口亦绘有龙凤纹,龙凤各二,追龙赶凤,间以牡丹,外壁满饰缠枝花卉。

明 剔红海水江崖云龙纹圆盒 高25cm;直径69cm
出版:《有邻大観?玄》藤井善助、有邻馆、昭和17年4月 “大明宣德年制”款 来源:京都藤井有邻馆。
剔红盒呈圆形,盒盖平顶,子母口,圈足。盒身整体髹剔红纹饰,内髹黑漆。盖面于菱形锦地上雕云龙戏珠纹。龙呈正面立姿,曲身张五爪,飞腾于海水江崖之上,四周云涛汹涌,气势磅礴。龙角锐挺,须发飞扬,双目突出,以黑漆点睛,神态鲜活,呼之欲出;盒壁上下各雕六组开光云龙纹,其间以六角花纹为锦地,富丽堂皇,充满浓郁的宫廷特色。
盒胎体厚重,漆质细腻,朱色纯正,运刀娴熟,磨工精细。诚如明代《髹饰录》所赞“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可谓极尽剔红工艺之精妙,教人叹为观止。盒底髹黄漆,历经岁月百载,可见断纹密布,状若龙鳞,古意盎然。本品有别于一般明朝漆器,体量硕大,雕饰精致,当属宫廷御用之器。盒上所呈现的明代匠人精湛艺技,冠绝群伦,应属孤例。器底中央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款,其字体规范,填金光亮,应为后世所刻。考之本品龙纹样式,较多见于明后期青花瓷器,而鲜见于漆盒。
元 剔红楼阁人物雕四方香盆 长17cm;宽17cm;高3cm
此香盘为方形,矮圈,漆层厚实。内外皆雕刻以剔红纹,盘内中间部分饰以楼阁人物图,人物表情丰富,动作逼真,楼阁纹路清晰,构图巧妙。四周边缘象嵌牡丹花纹,牡丹花纹硕大饱满,花朵层次丰富,枝叶弯曲自如,叶随花转。层次丰富明朗张灯结彩造句,大小相间,形态各异。盘外壁饰以如意纹,纹自然柔和,表现出雕刻艺术家高超的技艺。此盘刀法利落,起伏细腻,打磨圆润,刻画流畅,此品有条不紊的章法与精细严谨的工艺,充分显示其价值所在。

南宋 龙泉窑青磁凤凰耳花瓶 高28cm
来源:传细川家八代城主旧物
此件花瓶,器身硕长,平底浅足,胎厚细腻,颈部两侧施以凤凰为耳。器型因相似与造纸打浆用的槌具,亦称为纸槌瓶。南宋龙泉窑多以在此类瓶型的两侧饰以凤凰耳并将其刚直硬朗的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青色是自然界中最为令人喜悦的颜色,既不娇柔造作,亦广泛存在。青色着重体现自然界中生机勃勃的动态景象,将人与自然界的生命力融合与一体。古人在观察青色时,不仅仅在其外表,更在于其内在的生命特饰,因此在众多瓷器中,青磁因其独特的特征,令众多收藏者爱不释手。日本对青磁器的喜爱众所周知,尤其是对龙泉窑青磁的喜爱。日本贵族流行茶道,并将收集唐物为荣,因此在茶会中,花器、香炉、茶碗等唐物都被广泛使用。龙泉青磁凤凰耳瓶就是茶席中不可或缺之物,倍受追捧。在日本国内现有的青磁器中很多被指定为国宝级或重要文化财产,这些作品大多数是代代流传下来的。当中被后西天皇命名的青磁花瓶「万声」(和泉市立久保惣美术馆)以及「千声」(近卫家伝来)被指定为国宝·重要文化财产。这两件青磁花瓶的共同特这为都是凤凰耳。在日本的室町时代之后,有很多的质地优良的瓷器被运往日本,而从那时起这些重要瓷器就被世代流传,被各代用于各种茶室活动中,在茶道中担当主角,领衔主唱。
宋代龙泉窑烧制的青磁器,有其独特的风格,稳重大方,不仅造型醇厚朴实,却不失秀美,器型丰富多样,凤凰耳瓶造型居多,青磁的釉色与质地之美,亦如巧夺天工之美,为世人所赞叹不已。凤凰象征祥瑞,即吉祥和谐的象征,自古就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此时期的龙泉窑瓷器已走向成熟,使器物呈现出一种温润之感,当光线入釉层时,釉面会会使光线产生强烈的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之美感。此件龙泉窑青磁凤凰耳花瓶,盘口长颈纸槌瓶式,器身硕长,平底浅圈足,颈的左右饰凤首为耳,胎厚质细,粉青釉色盈亮无瑕,盘口菱处釉流缩呈浅青色,足内有釉,足底无釉。无论从其造型还是从艺术美学上来说都堪称艺术之典范。

南宋 龙泉窑青瓷茶盏、盏托 盏托长17cm;宽17cm;高3cm;茶盏高6cm;直径9cm
此件茶盏、盏托,造型大气,色泽清脆,温润如玉,是龙泉窑难得的佳品。而此件作品的特色在于是以组合形式出现,以西洋式的制作理念,分为盏和盏托,不难看出,在南宋时期,青磁制作已经开始吸收外来文化,茶盏从外形上看釉质匀润莹亮,釉层薄而润泽,盏托,撇口,造型精致。
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形成了自已的风格,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器型丰富多样,装饰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颇具艺术匠心。釉色为粉青带黄绿,光泽较强,釉层半透明,此件作品为南宋龙泉窑之佳品之一。

明 剔红如意纹八角食笼 长25.5cm;宽25.5cm;高23cm
此件八角食笼,造型别致,分为盖部及主体,全部雕刻以如意纹,技艺精湛,功底纯熟。品相良好。剔红,又称雕红漆,在胎骨上层层漆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的时候,用锋利的刀具在其上雕刻花纹,此工艺为工艺品的一种。中国的漆器工艺被称为超越时间的漆工艺品。
日本遗留下来的剔红品大多是镰仓时代开始至禅宗。室町时代的唐物多用于装饰书院用,有很强的文化底蕴。此类食笼在茶事中多用于盛点心用,奢华典雅。

南宋 建窑兔毫天目茶盏 盏托 茶盏高6.5cm;直径12cm;盏台高7.5cm
此建窑兔毫天目茶盏,胎骨厚重,胎色黝黑,盏壁微弧,小圈足。盏内施满釉,盏外壁釉不到底,漏出深褐色的胎骨。腹下部釉垂流形成滴珠状。盏口釉色呈黄褐色,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内外黑釉面上带黄色条缕丝纹,纹理清晰,类似野兔毛毫,故名“兔毫纹”。盏托木胎,通体用褐漆髹成。此器造型规矩,用漆精良,刻工圆润,纹饰对称工致,是为漆器之精品。
宋代盛行点茶、斗茶,为衬托白色茶汤,及分辨水痕,因此厚胎保温的「建窑黑釉兔毫茶盏」成为当时士大夫、文人间的最爱,也是茶诗中最常被提及的茶器。由于宋代建窑兔毫盏名气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对它多有赞美之辞,如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继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元 龙泉窑青瓷花瓶 高17cm
此件花瓶,器身硕长,平底浅足,胎厚细腻,青色是自然界中最为令人喜悦的颜色,既不娇柔造作,亦广泛存在。青色着重体现自然界中生机勃勃的动态景象,将人与自然界的生命力融合与一体。
古人在观察青色时,不仅仅在其外表,更在于其内在的生命特饰,因此在众多瓷器中,青磁因其独特的特征,令众多收藏者爱不释手。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汉族劳动人民制作瓷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
日本对青瓷器的喜爱众所周知,日本贵族流行茶道,并将收集唐物为荣,因此在茶会中,花器、香炉、茶碗等唐物都被广泛使用。

明 龙泉窑青瓷双凤耳瓶 高17.5cm
明永乐 剔红人物庭院香盒 高2cm;直径6.5cm

明 剔犀花鸟纹长方轴盆 长33.5cm;宽11.5cm;高2.5cm
轴盆为长方形马汉庆,折沿浅腹,下承四方圈足。整器为剔犀花卉纹及两只长羽鸟,线条流畅优美,雕刻精巧纯熟,堆漆醇厚,器表黑面红筋,是《髹饰录》中所谓“乌间朱线”的作法整器堆漆醇厚,包浆亮丽,美观大方,雕刻精细。在漆层之中间刻以花纹,刀口隐约现出朱红纹理,使整器呈现典雅高贵同时流露富贵庄重之态。轴盆:为古代文人雅士盛放书画,手卷时用,多为长方形,因为装饰品,多用于床头或书院。

南宋 黑漆莲瓣式高足盘 高5.5cm;直径22cm

宋 龙泉窑鬲式三足香炉 高7.5cm
宋代盛行博古之风,不少瓷器的款式皆仿制青铜器的样式。此炉仿照商周青铜器鬲的形制天眼少女,敞口,折沿,短颈,圆腹面,下承以三足,三足内侧各有一个凹孔。炉的腹部延至足部凸起三棱纹线,逼真的模仿了铜器出筋的装饰效果。整身罩龙泉窑柔润的青釉,质感温和纯净,釉面自然开裂,透露出一种含蓄内敛,大气天成的浑然之美。
《处州府志》曾如此形容龙泉窑釉质:“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可知其色美质精。整体造形端正古朴,曲线流畅,比例匀称,呈现出一种清雅内敛的气质。

宋 钧窑月白四足长方盆 长21.5cm;宽17.5cm;高6.5cm
钧窑被誉为“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艳丽莫测的窑变闻名于世,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等,尤以“月白釉”闻名天下,其釉色较天青釉较淡,犹如月光般洁白清透。
俯视本品,器内每一处转折均见釉色浅淡,以致黑褐坚硬的胎骨隐现,使得造型轮廓鲜明,釉质的温柔婉约和器型的刚健硬朗合二为一,别见一番古朴典雅之风韵。内外则是月白色,静穆湉谧,与常见的炽烈瑰丽形成鲜明的对比,釉色流光含韵,乃人间炉焰之功,使之瞬息交融,颇为奇异。底部下承四足,敷涂褐色护胎釉,斑驳古拙,与莹润釉光对比鲜明。器底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三”,传世钧窑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据现存实物证明,器底所刻数字越小,器形越大惠友通讯。

宋 龙泉窑青瓷双耳香炉 高7cm;盖重48g
此炉造型隽秀灵巧,敦实沉稳,平口束颈,双耳置于两侧,弧鼓腹下垂,底承圈足。器内外满施青釉,通体素面无纹饰,胎骨较厚,釉色滋润如玉,温润古朴。
“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焚香的习俗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焚香一事,自古君子文人之雅事,更有香席,为宫廷上流之雅玩。后传入东瀛,谓之“香道”。从燃香供佛到茶室熏香,于皇族贵冑之家滋长蔓延,乃成风习。
本品造型干练,通体线条流畅。满施青釉,釉色匀净。折沿处积釉明显,开片细碎。整体观之,厚重敦实,古朴庄严,配以纯银之炉盖,更增添几分静谧神圣质感

宋 龙泉窑青瓷双凤耳瓶 高28cm
瓶小盘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颈部两侧各置一凤耳。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翠莹润。此瓶唯以典雅的风韵、秀美的造型、莹润的釉色,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龙泉青瓷向来是以如青玉一般的质感赢得世人称赞,在如梦似幻般的龙泉青釉面前,任何的刻、划、描绘等装饰都显得多余,本品可谓龙泉青釉尊之经典代表。其形俊秀,气质高雅,通体敷饰青釉,无任何纹饰,厚腴温润,碧翠怡人,极得素雅匀净之美。此器形制因似造纸打浆所用槌具,亦称纸槌瓶,为宋代极为高级之瓶形一类,并深受日本藏家所青睐。

元 龙泉青瓷牡丹纹双衔环耳瓶 (一对) 高25cm×2
本品侈口,长颈,鼓腹,圈足外撇。颈上、中部各饰有弦纹,中部弦纹两侧贴饰对称的龙首,龙口中衔环,环与微张的龙首穿插结合,形成巧妙精致的双环耳。腹部贴饰缠枝牡丹纹,下腹近底处贴饰仰莲纹,纹饰清晰,线条流畅。釉下贴饰牡丹纹是南宋至元代龙泉窑装饰中典型的艺术手法。此器通体施青釉,釉色精美,釉质细腻。
元代龙泉窑产品注重纹饰,一改宋时典雅无华的风范,除划花、刻花、堆花外,更采用了印花、堆贴、镂刻等技法。特别是印贴纹饰的逐渐推广,与元代龙泉窑从薄胎厚釉渐次向厚胎薄釉过渡息息相关。本品腹部之牡丹纹象征富贵,富贵华丽。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瓷质细密,工艺精湛。当属中国制瓷史上最长之磁窑体系。
龙泉窑自南宋发展至元代,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之风格,已然同前朝有所迥异。器形高大,胎体厚重,釉色粉青泛黄,纹饰风格更是多样。以至于为明初龙泉官窑之设立奠定了非常重要之基础。东瀛世家最喜此类雅物,更视之为上品。此龙泉窑瓶装饰丰美,型制别致,展现出元代装饰艺术勇于创新之美,独具匠心。

元 龙泉窑琮式瓶 (一对) 高15cm×2
此对龙泉窑琮式瓶,圆口,短颈,折肩,方形腹,方足,外壁四角各凸起横线纹为饰。胎质致密坚硬,通体施青釉,釉层肥润如脂,细腻光滑,釉色典雅,宛如一泓清泉,苍翠如玉。瓶胎体厚重,保存完整,造型挺拔端庄,清朗的釉色中古韵盎然,实为雅玩珍藏之上品。此对瓶的上半部分仿新石器时期的玉琮造型。
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和龙泉窑。宋代金石之学盛行,仿古之风甚炽,琮式瓷瓶因此应运而生,并为后世所遵循,琮式瓶作为祭祀礼仪器皿,身肩重任,在制作上固然不敢怠慢,关于琮式器皿作为礼仪器早在《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合欢路2号。琮式形制受人敬仰,南宋龙泉窑、哥窑、官窑等均有烧制,明清官窑历代仿制,圆口方腹,天圆地方的形制未有太大变动,明清时期器身横线演变为八卦纹,故后期又称作“八卦瓶”

明或更早 哥窑贯耳瓶 高17cm
本品哥釉贯耳瓶,口微侈,直颈,弧腹,下承高圈足,器底满釉。颈两侧饰贯耳,造型古朴典雅,耐人寻味。通体施釉,釉质肥厚滋润,釉层均匀,釉面开大小片纹,状如冰裂,线为哥窑瓷器的一大特色,流露着古人内敛含蓄的审美情愫。只见此贯耳瓶片纹分布自然均匀,大小纹路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哥窑器物胎体成型后,先素烧胎体,经过挑选,再多次上釉,入窑二次烧成。故传世哥窑器物,器形规整,制作精良。清代乾隆皇帝诗中曰:“色暗纹彰质未经,哥窑因此得称名。”而《曝书亭集砚铭》中赞叹道“丛台澄泥邺官瓦,未若哥窑古而雅。绿如春波停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可见皇室对其品类之怜惜珍贵。由于哥窑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多现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及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于收藏家手中则稀罕寥寥,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

明或更早 官窑琮式瓶 高13cm
本品器身为玉琮式,外壁自下而上分为五节,方形,直腹,圈足,造型端庄。施灰青色釉,釉子厚润如堆脂洪荒时辰,闪烁油光,釉面开大小不同的纹片,以黑色为主,间有金色,同时伴有冰裂纹生成,于细腻平滑中透漏着稳重典雅之气。
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厚釉薄胎”之说法。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

明或更早 哥窑葵口洗 高3.5cm;直径11.5cm
哥窑葵口洗为瓷质用品中的名品,数百年来备受文人雅士的追捧赞赏。《长物志》中专门提及:“陶者有:官、哥葵花洗、磬口洗、四卷荷叶洗、卷口蔗段洗。”可见当时哥窑葵口洗的地位之高。
此哥窑葵口洗,呈倭角葵花型,下承五小支足,造型端庄古朴,釉色厚润如脂,周身纹片细密,深为紫褐色,浅为金黄色,纹片错落不一,深浅交织,形成典雅优美的“金丝铁线”。足底施釉整齐,可见古拙之气。哥窑并非时以一色纯净被世人所称道,而是釉色的其妙变化,网格般错落的纹理,变化万千,自然天成的美造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

元 钧窑三足香炉 高11cm

明永乐 龙泉青釉凸花折枝莲纹罐 高24cm
本品造型敦实端庄,气息古拙浑厚,自上而下模印凸雕三组六层纹饰,口沿与圈足外墙各饰八个菱形云朵,间以上下对称的云头纹;肩部同下腹部均饰缠枝莲花,腹部主题纹饰为两层折枝莲花,上下交错排列。所见缠枝莲花轻盈舒展,神采奕奕,尤其莲蓬细节充分表现出来,逼真写实,无不彰显出窑工的非凡造诣。罐唇口,直颈,窄肩,直腹,圈足。釉面厚腴温润,碧翠怡人。胎体厚重,造型浑厚,纹饰密集饱满。制作工艺娴熟,技法流畅,纹样清晰,质感强烈,圈足裹釉,内留涩圈一周,为垫烧所致。其品质上乘,气度严谨,当属永乐时期龙泉官窑之佳器。

明万历 黄地三彩双龙戏珠纹盘 高5cm;直径32cm
此三彩盘敞口,圆唇陈红胜,腹壁弧收,腹底圜收,平底,矮直圈足。以土地三彩绘制纹饰,以褐色细线描绘轮廓,其内填绘浅绿与紫红色彩,设色质朴古雅。遍施黄地,色泽明亮。
本盘构图纹样均先以褐彩勾勒出轮廓,其内添以紫彩与绿彩。盘口内外各绘一周褐色线纹。盘底内壁褐色双线圈内绘双龙戏珠纹,龙身细长弯曲,面目狰狞,张牙舞爪,绕宝珠飞舞。盘内壁均匀地绘有八组折枝花果纹。盘外壁交错会四条红绿龙,腾云赶珠。二彩浓妍相映,黄彩璀璨夺目,色彩对比强烈,转换自如。笔法有万历时期粗狂之风格与气韵,古拙之稚气尚存未脱,具有含蓄柔和之感,极富雍容雅致之艺术效果。器底中央书褐色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万历年制”。字体朴拙,笔力内蕴。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随着瓷器烧造技术之提高,御场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烧陶胎,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最大之区别。以其浇黄、绿、紫三色为主,赵c可为相互交错使用。万历时期的素三彩瓷器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是明代素三彩瓷器生产之最为兴盛的时期。明代景德镇色地素三彩以成化、正德朝的作品最为名贵,但嘉靖、万历两朝亦有珍品问世,此盘即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明万历 青花素三彩花卉纹水洗 高3.5cm;直径17.5cm
“大明万历年制”款 素三彩创烧于明代,至清康熙年间大为盛行。它的制做工艺与唐三彩、宋三彩相似,只是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似往的掏胎。釉色主要有黄、录、紫三色,因不用红色,诂称为“素三彩”。
此件素三彩水洗制做典雅,淡丽脱俗。外壁以黄彩为地,再以紫色、绿色釉勾勒出缠枝花卉纹、线条勾连细腻、流畅自如,施彩清丽、于黄地映衬,愈显典雅秀丽。水洗口饰青花回纹一圈,内部则设计为花卉格状,每格中间都绘有不同的青花花卉纹饰,刻画鲜活灵动。整件做作品内外颜色对比鲜明,素雅与华美相结合,设计巧妙实用。

清雍正 茶叶末釉贯耳四方尊 高44cm
“大清雍正年制”款 此尊造型仿西周青铜器,长颈、溜肩、鼓腹,腹部两侧有贯耳一对,制作规范,古朴凝重,通体施茶叶末釉,釉质肥厚,釉面平整光润,庄重大气,古风荡荡。外底篆烧“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底款,为雍正官窑器。
茶叶末釉原名为厂官釉,系雍正朝督陶官唐英借鉴古代北方窑场产品烧制出的重要色釉之一,其特点是多以灰白色的“大青土”做胎,胎体自身质地较粗糙,釉面往往呈现蛇皮般的绿色。唐英在反复试验创烧的基础上,吸取了这种釉色庄严、沉稳的优点,又同时利用窑变形成的黄、绿色阶变化,从而新创了高雅精美而又含蓄典雅的茶叶末釉色产品。
本品精致隽秀,釉色沉稳,当为雍正茶叶末釉中之精品,其器身光素不事雕饰,尤显温婉尔雅、风韵隽永,其色泽静穆深沈,富有天然韵致,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置于殿堂之中,可解思古之幽情。

明 剔红双鹤纹葵形盘 高3cm;直径28cm

明 剔红仙人童子像圆盘 高4cm;直径19cm

明 剔红楼阁山水人物纹盘 高3cm;直径31cm

唐 三彩骑马人物俑 高42cm
三彩骑马人物俑整体造型生动逼真。男子头戴长帽,五官刻划细致入微,身着高领绿色长衫,跨骑于三彩马上,马鞍侧面挂小鼓,人俑头微侧,两手做打鼓状。胯下骏马五官完整,立体形象,观之身形壮硕,马尾上翘,四肢劲立于长方形木板上。骏马周身施褐彩,造型生动准确,比例匀称。
因李唐王朝之游牧血统,故马在唐朝受到极高的重视。唐三彩就以巧妙变幻之釉色着称于世,能工巧匠以独特之施釉方式使不同颜色相互交错、流淌交融呈现出斑驳淋漓之感,令此种低温釉陶器之装饰技法在唐代十分盛行。此三彩骑马人物俑通体施彩艳丽,保存完整,实属难得珍品。

宋 磁州窑白釉黑彩花卉纹枕 长23.5cm;宽20cm;高11cm

宋 越州窑兽形壶 高16cm

宋 钧窑葵瓣形三足洗 高6.5cm

宋 绿釉铁绘牡丹纹瓶 高25cm

宋 官窑青瓷洗 高8cm;直径36cm
来源:日本关东重要私人藏家旧藏。
此宋官窑青瓷洗,造型简约,形制规整,古拙大气。盘折沿,直腹,平底。内外施釉 ,釉面温润,釉色青中闪灰,内敛含蓄。整器素面不事纹饰,素雅宁静,古气盎然。静穆的青釉之上可见细密开片,耐人寻味。以质朴的造型相衬,尽呈现宋瓷幽雅隽永之意境,备受藏家瞩目。
官窑青瓷闻名于世,于宋代五大名窑中堪与魁首汝窑比肩,《格古要论》称其“色好者与汝窑相类”。尤其早期官窑青瓷之代表北宋汴京官窑器,乃继汝窑烧造,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种色调,釉质匀润莹亮,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钉痕,其形制、釉色、工艺与汝窑可谓异曲同工,为世所珍。
本品满釉支烧,外底支钉痕排列成内外两圈,内圈支钉痕有八,外圈支钉痕有十二。相类者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窑圆洗,亦有平底直壁、底有支钉痕之品类,其装烧工艺亦与汝窑支烧法相近,应为早期官窑制品,殊为难得。

南宋 青瓷琮式瓶 高24cm
来源:日本关东重要私人藏家旧藏。参阅:《宋元の美术》,大阪市立美术馆,1990年3月,图版90。
琮式瓶最早于南宋时创烧,系仿照良渚文化之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自创烧之始,先后在南宋官窑、龙泉窑、明代石湾窑、清代景德镇均有烧造。其中以南宋制品为最佳,最是难得。
本品即属其一。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底呈圆形圈足。器形工整,器身有凸起的横竖线装饰。整器胎质细腻,满施青釉,釉面厚润,底足露胎,可见火石红。南宋时期,青瓷之美非表现于其装饰,而是以釉色取胜,造型见长,纹片着称。本品便是如此,其青釉之色最是耐人寻味,温润之中透着静穆典雅之气,含蓄的釉色以古雅的形制呈现。

清雍正 仿哥窑石榴尊 高20cm
“大清雍正年制”款 来源:欧洲旧藏。
哥釉一色古雅,为宋器之精粹,“金丝铁线”的开片变幻莫测,备受帝王喜爱。雍正皇帝好古博雅,品味超卓,最是体悟宋瓷内敛之韵。其下令御厂不惜工本,多番尝试仿烧,以达形神兼备,将含蓄悠远的宋瓷意境再现于世人眼前。故于三代仿宋瓷器中,以雍窑出品最得神韵。至雍正十三年(1735),御窑厂仿古创新的各种釉彩已达五十七种之多,仿哥釉即是其一。唐英于《陶成纪事碑》中有载:“一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梁佩玲老公。而清朝仿哥釉器两种样式,一为仿宋代式,二为自研式,此瓶便属后者。
本品籍石榴尊生动之形态,令古色倍添神韵。通体施仿哥窑青釉,圈足可见紫铁之色。釉色淡雅,如一汪湖水,淡泊宁静。开片“铁线”与金丝交织成趣,错落有致,耐人寻味。细细观之,本品在呈现御窑技艺的极致之余,亦颇具文人儒雅气息,于掌中推敲玩味,雅趣无穷。
纵观各朝之石榴尊,以雍正一朝最为秀致,正如本品,五瓣花口外卷,短束颈,鼓腹浑圆,犹如饱满多子的果实,寓意“多子多孙,榴开百子”,造型规整,秀致可人,最是突显雍窑瓷器轻巧俊秀、典雅精致的风格。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字体端正古雅,法度严谨。其造型曲度把握精准,线条饱满流畅,尤见雍正御瓷秀逸严谨之风,当为雍正本朝佳作。查阅公私机构馆藏,传世的雍正仿宋青釉石榴尊可见若干,而仿哥釉者目前仅见上海博物馆所藏一例,可兹对比,本品作为欧洲旧藏珍品,殊为难得。

明 法华荷塘仙鹤纹贴四狮耳壶 高29cm
来源:石桥家旧藏。按石桥正二郎(1889-1976),日本实业家,著名轮胎制造商(株)BridgeStone的创始人,前任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的外公,对日本的橡胶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其毕生收藏颇丰,收藏于其建立的如石桥美术馆等四家美术馆中,品目涵盖中国古陶瓷、日本茶道具、西洋油画等方方面面,对促进文化事业不遗余力。

清雍正 粉青釉长颈瓶 高19cm
清代雍正皇帝最爱单色釉瓷器,不仅爱其恬静之釉质、素凈之风格,更爱其娇美之形体,所以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着称于世。单色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等。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青釉,是中国瓷器最早的釉色,商代中期已出现,经过历史的发展可谓盛况空前。雍正时期的御窑烧造单色釉技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成就之卓越,为后世所不能及。雍正时期的青釉釉面光润、坚致、细密,可谓独步于有清一代。
此件青釉长颈瓶造型秀美,造型流畅,直口,长颈,鼓腹,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均匀光滑、细腻温润,釉色青淡雅致,幽然静穆。实为难得精品。细观本品“大清雍正年制”款之笔法,于世甚是少见,查阅公私典藏资料,仅见北京故宫藏清雍正天蓝釉鼓钉盖罐之款识与本品相类,或出自一人之手。传世品中与本品之形制、釉色与款识均同者未见,故本品尚属孤例,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清 郎窑红胆瓶 高11cm

明正德 青花八仙贺寿图瓷板 长41cm;宽31cm;高3cm
于瓷上作画历史悠久,上可追溯至秦汉,至明中期以后,瓷画逐渐成型,且日趋呈现文人画之风,走向兴盛黄雀纪事,本品即属明代瓷画的上乘之作。
全篇以“八仙贺寿”为题材,以青花作画,皴擦点染,流畅自如,犹如运墨于绢纸之上。见图中见一寿老安坐正中,面相安详,众仙环侍左右,拱手作揖,道贺恭寿。寿老头顶“寿”字当空。左右太阳托于如意云头之上,身后福山寿海,松竹茂林,其间伴以双鹿、仙鹤,充满“福禄寿”之祥瑞意象,道教气息浓厚。瓷板板面平整,釉面光润,青花发色淡雅恬静,呈灰蓝色,颇具明正德“石子青”之风韵。
存世绘有“八仙贺寿”题材的官窑瓷器,尚不论北京故宫所藏数件明代无款青花器,有上海博物馆所藏一件“明正德青花八仙祝寿图罐”,可视为存世所知最早的八仙纹有款官窑器。考其绘画风格,与本品颇为类似,可兹对比。而本品表现手法高妙典雅,整器充盈道家“长生无极”之美好寓意。

明 黑漆戗金人物故事八棱盖盒 长25cm;宽25cm;高18cm
本品为八棱形天地盖盒,以黑漆为地,其上饰戗金纹样,工艺复杂,精致华美。盒盖顶部饰高士携琴访友图,亭台楼宇,松柏环绕,曲径通幽,甚是风雅。盖部八棱面各饰凤鸟纹,或展翅飞舞,或敛翅休憩,各具动态,仙气十足。盒壁八面皆饰盛开牡丹圣战士罗宾,极具富贵吉祥之意。足壁八面以单线勾勒云头纹,于繁复之中平添洗练之感。此盖盒纹饰饱满,工艺精美细致。虽经年久月,亦不失熠熠光华,可谓大美之品。
黑漆戗金工艺极其复杂,以黑漆为地,再以戗金手法刻划纹理。以明清两代之出品最为精美。据《格古要论》记载:“戗金器,元、明初嘉兴府西塘有彭君室甚得名。戗山水、人物、亭观、花木、鸟兽、种种臻妙。”可见“戗金”技法至明代甚为流行,发展蔚为大观。

明 剔犀如意纹香几 长48cm;宽34cm;高14cm

明 黑漆嵌螺钿春日读易图文砚屏 高31cm
款识:闲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砚屏,属文房器具之一,常置几案上,是用作陈列、摆设的观赏性小型屏风,故江南又称云屏。屏者,屏风也。《说文》云:“屏、敝也,从尸,并声”。《淮南子·时则》云:“授车以级皆正设于屏外”。
屏风乃敝障之物,砚之有屏,旨在挡风,蔽日,装饰也。传砚屏始于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因日光或烛光投射墨汁之余光甚伤目,故制砚屏以挡之。宋朝人认为是苏东坡、黄庭坚发明了砚屏。宋代文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说:“古无砚屏……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此段文字或不可全信,却道出了砚屏作为文房器具的实际功能。
此件砚屏形制规矩,稳重厚实,镶工精细,底座云纹披水,镂雕站牙,花卉纹余塞板,装饰效果极佳,两侧座墩束腰矮足,颇为雅致。屏心大漆为底,嵌螺钿仙松湖水畔,亭台楼阁之中,一文人雅士手执毛笔,似倚窗读书,提笔凝思。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细腻。砚屏背面以螺钿镶嵌落款: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明 剔红人物故事纹香盒付紫檀镂雕盒 高3cm;直径7cm

明 剔红人物故事双面雕香盒 高3cm;直径7cm

南宋 龙泉窑莲瓣纹碗 高7.5cm;直径12cm
匣内附题签:龙泉寺在嵩山层,落叶寒吹夜坐灯,回首秋风多盛忱,无家客寄乡家僧。春涛。印:嵩月川、春涛。

明 剔红布袋佛童子双面雕香盒 高3cm;直径5cm

明 剔红梅花纹双面雕香盒 高3cm;直径8cm

清雍正 白釉暗刻海水青花龙纹碗 高11.5cm;直径24.5cm
碗侈口外撇,深腹下敛,矮圈足。造型秀巧端正,典雅大方。底青花双圈内落“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通体以白釉为地,以青花为饰。白釉纯净透亮,釉面莹润如玉,更显青花之浓烈艳丽。碗外壁暗刻海水江崖纹,四面饰青花五爪飞龙。五爪飞龙张牙舞爪又见女王蜂,飞舞腾跃于翻滚海浪之上,劈波斩浪,双双竞逐,神采飞扬,势不可挡。其间又饰火焰流云纹,取其气焰磅薄之意,更显恢弘大气。口沿和足底共饰双弧纹三道,足壁绘卷草纹一周,碗心双圈内于海水江崖暗花上绘五爪翼龙,亦是威风凛凛,与外壁四飞龙呈遥相呼应之势。
“翼龙”,通常称之为“应龙”,是古代中国神话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皇帝战蚩尤时应龙斩蚩尤、夸父,大禹治水时有应龙一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乃战神之象征。应龙图案纹饰很早就出现在铜器、漆器以及石雕和绘画中。明永宣时期,应龙被纳入官窑瓷制作中,其后在雍正时期亦昙花一现。本品碗心所绘之应龙,于雍窑传世品中尚不见有类者,可谓是稀珍之至。
雍正青花选料精细,工艺严谨,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皆因雍正朝正处盛世,世宗对瓷器样式和釉色,都持最高度的关心。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帝多次亲自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不仅要求烧成瓷器尺寸适度,更重视气势和神韵。而造办处承做皇家用器,每一件器物皆须经过「呈核再做」的程序,故其造作皆为博取众长、不惜工本的非凡之物,更反映帝王的品味。雍正要求「往细里收拾」,故此时御瓷风格尽是雅韵秀致。此碗形制规整,瓷质腴润,釉色晶莹,极尽考究。暗刻海水江崖纹隐隐若现,且见青花五爪飞龙腾跃穿梭其间,在纯净的白釉衬托下,明暗有度,什么鸡没有翅膀达均衡虚实之美,独具韵味。五爪龙乃帝王至尊之象征,可见此碗乃“内廷恭造”,当属御窑之精品。

清雍正 窑变釉石榴尊 高17cm
“雍正年制”款
石榴尊复烧自雍正,以“多子多孙,榴开百子”之寓意,象征家族血脉之延续兴旺,备受皇帝喜爱衫本彩,乃成清代官窑之典型器。纵观各朝之石榴尊,以雍正之造型最为秀致,正如本品,拟取石榴天然形态,花口分五瓣为蒂,鼓腹浑圆,犹如饱满多子的果实,精巧可人。圈足内凹,底刻“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端正古雅。通体施窑变釉,光润莹洁,斑斓夺目。釉色以玫瑰红为主,与天蓝、灰青等色相互交融映衬,似若晚霞。几缕蓝色流釉由瓶口自然垂落,流淌自然,变化万千,尽得天然之趣。此石榴尊造型曲度把握精准,线条柔和圆润,尤见雍正御瓷秀逸严谨之风,当为雍正本朝佳作。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窑变釉色的绚丽使钧瓷名闻天下,其中又以红色为最,有“钧瓷挂红,价值连城”之誉,本品即属一例,红釉艳丽如火,象征红火兴旺,愈添祥瑞之气。按雍正十三年,唐英所撰《陶成纪事》 碑文:“钧釉,仿内发旧器……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可见此石榴尊上之窑变釉乃仿宋钧釉所得新品之一。然传世的窑变釉石榴尊中,形制秀致如本品者,仅寻得日本两处古籍着录,尤为珍罕。
自钧瓷创烧于北宋,钧瓷迷人的釉色便与皇室的高贵形象密不可分。北宋徽宗时,作为宫廷专用瓷,钧瓷工艺受到严格保密,不与外流,世间流传着“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足证其名贵程度。宋室南迁后,钧窑一度停烧,至明宣德时景德镇才有仿造,然传世品稀少,未成系统。直至清雍正时期,在御窑督陶官唐英的竭力复烧下重现辉煌。
雍正七年(1729),唐英作为御窑督陶官奉命复烧宋钧釉,为求成功,不仅按造办处所发清宫旧藏瓷器仿烧,更不惜派厂署幕友吴尧圃亲赴河南禹县钧窑址,探求古配方,临行亲自为其送行,更赋诗一首曰:“丈夫出门各有道,知己情深在怀抱。此行陶冶赖成功,钟鼎尊罍关国宝。……文章制度虽各异,以今仿古将毋同。不惜骊驹三迭唱,内顾无忧行色壮。”(见《陶人心语》卷一《春暮送吴尧圃之钧州》)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吴尧圃的厚望。吴亦不负众望,寻得宋时遗存原料,经唐英日夜研发,终复现钧窑古色,成陶史佳话。
今有幸见此清雍正 窑变釉石榴尊,不甚难得。透过其严谨秀致的器形、幻化多变的釉色,遥望当年复烧之艰辛,在赞叹之余,更是品味出多一分感触。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上源文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