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9-15 20:00:30   全部文章   0/113

以爱为话题作文攀登雀儿山是个什么样的体验--徒步中国

攀登雀儿山是个什么样的体验?-徒步中国

《徒步中国》,户外圈最受欢迎的公众号~

雀儿山藏名“措拉”,意为大鸟羽翼。主峰海拔6168米, 位于德格县境内是极少数以鸟来命名的雪山。它北衔莫拉山,南接沙鲁里山,山区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有数十座之多,是康藏交通的要塞,四川省第四高峰。

摄影:青衣佐刀
从国道317公路边
玉隆拉措景区徒步进入,
大约两个小时,
便可来到传统的雀儿山登山大本营,
沿途风景非常漂亮。
德格县境属青藏高原东南缘,
横断山系沙鲁里山脉,
地形复杂,
最高点为绒麦峨扎山峰(雀儿山),
海拔6168米;
最低点是和白玉县交界处的丁都桥麦曲河口,
海拔2980米王琳娜微博,陈杏衣
全县相对高度3188米,
平均海拔4235米柏堂静,
全境以雀儿山为标志,
将德格县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份。

摄影:青衣佐刀
境内有冰川30多条,
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30余座。
德格县境内河流以雀儿山为分水岭,
形成东部的雅砻江水系,
主要河流有
雅砻江水系的巴曲、玉曲等12条支流。
西部的金沙江水系的色曲,麦曲等5条支流。
德格是康巴藏文化的核心区,
拥有“康巴文化发祥地”
和“格萨尔王故里”两大文化品牌。
德格印经院是迄今中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
素有“藏民族文化宝库”之称;
南派藏医药发祥于德格;
格萨尔王诞生地德格阿须草原;
境内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并存;
藏区三大画派噶玛噶则画派绘画
与风格独特的建筑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还有新路海、卡松渡、多瀑沟等自然生态景观群。

摄影:川藏队
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
雀儿山峰的攀登历史
最早追溯到1988年9月,
由中国地质大学
和日本神户大学联合登山队
10人分两批沿北坡首次登顶。
第二次是1997年英国人登顶,
其中Mick Fowler
凭借此次攀登获得2002年度的金冰镐奖
(被称为登山界奥斯卡,奖励当年最出色的攀登者),
第三次是2002年8月两个韩国人登顶。
2003年7月成都刃脊探险登山队成功登顶
(马一桦、曾山、苏拉王平等6人),
这是该峰有记录的第四支登顶队伍。

摄影:川藏队
从此,
大批民间登山爱好者趋之若鹜,
每年攀登雀儿山的人数不断增长。
据川藏队总队长苏拉王平的粗略数据统计,
从2003年开始,
每年8月和10月组织两次雀儿山攀登,
他们已帮助数千人实现攀登雀儿山的梦想。

摄影:川藏队
现在,
攀登雀儿山主要有两种组织方式,
第一是自主攀登,
即由两位或者多位攀登者搭档,
在不借助高山协作的情况下完成登顶。
第二种是商业攀登,
即参加盈利性的登山公司的团队,
在登山过程中
由登山协作给予登山者任何方式的必要帮助。
国内的登山运动发展得晚,
登山经验少,线路复杂,
更多的人需要在登山协作的协助下完成登顶。
自马一桦首次把雀儿山的攀登
作为商业活动开展以来,
商业攀登雀儿山至今已有13年之久。

摄影:川藏队
从大本营出发,
碎石坡、岩石、
冰坡、雪坡、冰塔林,
还有很多很多的冰裂缝,
雪山攀登可能遇到的地形都能遇到以爱为话题作文。
特别是C1-C2这一段,
冰裂缝比较复杂,
如果不知道正确的线路,
在冰裂缝区转上两天无奈下山的队伍也有司徒公办案。
攀登雀儿山
需要运用一些简单的登山技术和良好的体能,
难度适中,非常适合作为提高级攀登的尝试。
雀儿山已经成为国内山友6000米级山峰的首选。

摄影:川藏队
每年的7—10月是雀儿山的攀登季曹功先。
8月份为最佳攀登期,
这个时间山上的降雪量相对较少。
10月份,天气若好,风景绝佳。
大本营的红叶等秋色非常漂亮,
C1的冰川也更洁白。
但10月份山上的雪大,
攀登难度也随之加大。

摄影:青衣佐刀
雀儿山主峰有西北、东北两条山脊。
在西北山脊上,
距主峰3公里处是雀儿山II峰,
海拔6119米。
雀儿山II峰,又叫多浦峨扎(6119米)李一星。
主峰攀登路线的C2营地
可以清晰看到位于右边的雀儿山II峰叶秋欣,
往左就是雀儿山主峰。
II峰到顶的最后几百米,
可以看到非常陡峭,
几近于垂直,无雪、裸露的岩石,
攀登难度很大。
曾经有韩国队尝试登顶未果,
目前雀儿山II峰还是未登峰。
山难,不可回避的痛!
山难是每一座雪山都存在的风险,
也是攀登者不可回避的痛,
雀儿山亦如清宫游记。
2006年8月18日,
雀儿山上发生了一起不幸的山难事故,
一位青岛籍的登山队员“老虎”(绰号)
坠入冰崖裂缝中不幸身亡。
当时,老虎跟随的是青岛Free-man登山队,
队伍并没有选择常规路线,
走的是雀儿山南侧新线路。

摄影:青衣佐刀。(配图与山难无关)
2016年,
一位四川泸州的男性攀登者
在攀登雀儿山登顶后的下撤中,
因严重高反,引发肺水肿离世。
通过这支队伍的向导了解到,
这是支自主登山团队。
8月1日凌晨时分,
他们位于海拔5600米左右的C2营地上时,
便发现死者出现了高原反应,
而且较为严重,已出现有肺水肿的迹象,
但其仍要坚持登顶,
最终导致了悲剧发生!
雀儿山女神——玉隆拉措
雀儿山东麓的玉隆拉措(又叫新路海)
系雀儿山的冰川
冰蚀挖深、冰碛物阻塞河谷出口
而形成的冰川湖,海拔4148米。
新路海不是海,是个冰蚀湖,
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
湖水最深处约75米。
水源由雀儿山冰川和积雪消融供给,
湖尾流出的溪流为措曲河源头之一。
为四川省境内高海拔湖泊之一,
水色碧绿、游鱼清晰可见,
湖边巨石上有多呷喇嘛(后面有详细介绍)
刻的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哄”
五颜六色,极赋藏传文化。

摄影:猪利牙
新路海及周围生态原始、完整。
湖泊周围
由高原云杉、冷杉、柏树、杜鹃树和草甸环绕。
以前是白唇鹿自然保护区,
风景绝佳,有"西天瑶池"之称。
湖岸边随处可见大小不一而刻满经文的玛尼石。
湖水清澈见底,没有被污染,
雀儿山登山大本营
也是享用此湖纯净的水源资源,非常方便。

摄影:猪利牙
相传格萨尔爱妃珠牡
被秀丽的湖光山色所吸引,
徘徊湖边流边忘返,在此沐浴梳妆。
后人为了纪念珠牡,取名为玉龙拉措。
玉龙拉措是藏语,
玉是心,龙是倾,拉措是神湖。
玉龙拉措就是令王妃心倾之神湖。
而新路海
据说是当年川藏公路的筑路大军所命名。

一段曾到过的山友,看到新路海后的描述:
“天空的颜色慢慢清朗起来,
云天不再一色,
云带飘舞着从天上下来,
绕在湖边山腰,
山此时在雪白里泛出灰绿,
是杉树模糊的丛丛,
倒影入玉龙拉措的清澈水色,
云不为所注意地挪动着,
低低地,低低地,
似乎要与湖耳鬓厮磨,
却又飘过去,与山缠绵。
天地间是少有颜色的杨汉秀,只有雪色,
雪中莹莹绿意的山湖之色,
和倒映在湖中玛尼石上的六字真言,
是岁月磨洗过的那种红色。
大家看到这样的湖,
似乎有些猝不及防。
先前的大雪
已经撩拨起了一路风尘的心,
感觉到了碰撞,
为此,
翻山越岭艰难呼吸几百公里的疲顿
也似乎稍稍找到了释怀的理由。
在刹那的停顿后,快门不断响起。
有人要与山湖合影,
有人想跟玛尼石拍在一起,
有人越过边缘的湖石,
希望离湖近些,
有人举着三脚架去寻找别致的视界。
大家好像都忘记了寒冷、辛苦、高原反应。”

《赤脚大仙》这张照片是山友青衣佐刀2013年9月底拍摄于雀儿山。突出局部特写,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故事的主题。
“赤脚大仙”——多呷喇嘛的传说
谈到雀儿山,
就要说说赤脚大仙的故事,
到过雀儿山的人
没有不知道关于奇人赤脚大仙故事的。
他原本是文革期间
逃到山上避乱的本地藏民,
曾在新路海东北方向
一个几十米高的悬崖上,
一个人以洞当屋,
结草为庐生活了十几年。
文革结束,曾经长叩到拉萨,
回来后发现那种世俗的生活,
他已经不适应了。
他更有感情还是那些山水、草木、鸟儿,
于是又重新回到了山上修行,
并义务担负起了保护那块山水的义务。

赤脚大仙是雀儿山这一地区的守护者,
他有很强的环保意识,
喇嘛的身份和学识
让他比普通百姓更懂得尊重自然环境。
从最早开始,
他就极力劝告当地人,
不让他们打猎、砍树、挖药,
告诉他们要保护好这片赖以生存的地方,
特别是玉隆拉措成为景区后,
更不能人为的制造垃圾,不能破坏环境。
沿湖进山的路上,随处可见不少玛尼石,
也是他用别人供养给他的钱财发心请人篆刻的,
就算以后他不再了
这些祈福和心愿还留在这片土地上。

当时还没有开发成景区,
条件很差,住在山洞里,
甚至连鞋子都没有。
至今三四十年了,
不管冬夏,一直就习惯了光脚,
所以被叫作“赤脚大仙”。
其实,他修的是佛,名为多呷喇嘛,
在临近的玉树地区很有威望。
“赤脚大仙”的名头是被过往的游客叫出来的。

现在赤脚大仙
住在一个依靠山崖的简易小木屋里,
距离川藏队登山大本营只有20分钟路程,
来登山的队员会去拜访赤脚大仙,
得到喇嘛的加持和祝福,
希望攀登平安顺利。
赤脚大仙既是自然环境的守护者,
也是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在雀儿山这里成为一个人文标志。

4900米的平台上躺着一条冰川——雀儿山冰川
这些年来,
赤脚大仙(多呷喇嘛)
感到冬天和夏天都在悄然变化。
“以前冬天冷,夏天也没有多热。
以前晚上睡的时候还要穿厚衣服,
现在都不用。
以前冬天要穿羊皮做的衣服,现在不用。
”大仙回忆说。
在我的记忆里,
雀儿山冰川的退缩是从1958年开始的,
到现在已经近60年了。
“文革”之前冰川末端所在的位置
还要比现在低许多。
“树很多,冰川就在前面,
雪山也很多,獐子、鹿也很多。”他说。

雀儿山的冰川非常壮观,从4850米的C1开始,直到山顶。摄影:行色匆匆
雀儿山山体庞大,
一眼难以全观,
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雪山重生回城记,
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
经流水、冰川等作用后,
石峰嶙峋,山脊呈锯齿状。
有大小冰川30余条,分布面积达80平方公里,
仅次于贡嘎山。
雀儿山多古冰川地貌,
山麓则多重力堆积物,冰川终年不化。
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近年来每年有逐渐后退的趋势。
去年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冰崩,
对冰川地貌可能有改变,
目前看来对雀儿山的传统攀登路线影响不大。

雀儿山冰川摄影:行色匆匆
远隔数十里外,
也能看到冰川的壮景,叹为观止。
雀儿山冰川也是青藏高原
在中国境内的大约37000条冰川中的一条,
布满冰川刻蚀痕迹的灰白色岩石
被两座长满苍翠杉树的山峰夹在中间,
岩石构成的山体每升高几百米
就出现一个开阔的平台。
雀儿山冰川的末端
从海拔4900米最高的一个平台边缘微微探出来。
2010年
参与“长江冰川拯救行动”
第二站雀儿山冰川考察活动
著名冰川学家蒲健辰是这样描述:
“几十年前,
冰川末端所在的位置应该比现在低得多。
“退缩的垂直的高度还是很大的,
水平距离不是很大。
这和地形有关系。
退到后面山体就陡了,冰就撑不住了。

雀儿山冰川摄影:行色匆匆
冰面上裂缝纵横,
有的宽到人一步无法跨越。
这样的情况说明冰下河比较发育。
裂缝多,冰水就顺着裂缝流,
水比冰的温度高,
于是流动的时候就会将冰进一步融化。
对于冰川来说,
水就像是切豆腐的刀子,
与水接触的冰越融越少,
直到整个冰层被水割透。
冰面上会有河流,
有时候河水流着流着就消失掉了,
那就是水从裂缝里下去了,流到了冰下。

雀儿山冰川摄影:行色匆匆
冰川上出现的一连串的冰井
(也就是冰面上一个个直直的圆洞。
圆洞的直径可能有一米多,深不见底。
冬天雪多的时候,冰井可能被覆盖上,
人不小心走上去就会一下子掉进去。)
也是冰川消融的痕迹。
它们的形成可能有很多种因素,
一种情况是裂缝上有一些沙石,
它们比冰面吸收了更多热量,
将裂缝融化得更大。
所以冰井一般都是顺着裂缝分布的。
它们会越来越大,最终与冰川底部贯穿。

冰川消融出来的水
顺着裂缝和冰井流到冰下的暗河里,
然后再从冰川末端的冰洞喷出来。
冰川河以非常凶的气势,
从里面落下来。
由于地势较陡,就形成了几阶的瀑布。
在很多冰川上
很难看到这样的瀑布群,非常壮观。
雀儿山冰川下的灰白色岩石
构成了三个巨大的阶梯,
河水每过一阶便要形成一次瀑布。

在一个平台上,
河水汇集成一个浅浅的湖。
湖水很不连贯,
许多地方都被突出的泥沙分隔开。
这里被叫做“干海子”。
从古冰川的角度来说,
干海子这个名字暗示它的水不多。
现在就是融水多的时候
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湖。
新路海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冰川湖。
它就是雀儿山冰川退化的‘产物’,
因为它的全部水源都来自雪水和冰川融水。

山梁背面的查音达冰川及地下河 (蒲健辰图)
在新路海周边,
长满形态各异的高山植被,
如高山杜鹃、大花红景天,
以及一种形似女式拖鞋的芍兰潘长甬。
芍兰一般在3000多米的高原很常见,
但4000多米就不多见了,
因为在其他很多地方,
4000多米就被冰雪覆盖了;
而在这里,随着冰川的退缩,
植物正在一步步扩大它的领地,
向更高的地方生长。

长江源头岗加曲巴冰川1994-2010图片对比 (绿色江河图)
与1980年代的数据相对照,
雀儿山冰川的末端
在垂直高差上退缩了大约200米,
尽管在水平距离上退缩并不严重。”

冬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
雀儿山系
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0多座,
新路海正上方的绒峨扎峰(雀儿山峰)
为其最高峰,海拔6168米,
终年积雪,是康北的第一高峰。
举世闻名的川藏公路
雀儿山垭口海拔5050米,
是四川最高的公路垭口,
川藏公路上的著名险关。
有“冬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的说法。

此前的雀儿山公路
横穿雀儿山的公路,是国道317,
也就是人们说的川藏北线,
是川藏公路318国道的支线。
1951年,
解放军以简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
历半年时间,建成了雀儿山公路。
从此高峻险要的雀儿山
以拥有川藏公路第一高的雀儿山闻名于世。

2016年11月,
人类经过四年多雪域高原的开山凿壁,
川藏公路北线第一高海拔公路隧道
——雀儿山隧道正式贯通,
“翻越雀儿山,犹过鬼门关”的历史
将一去不返。
雀儿山隧道工程位于国道317线
甘孜至德格岗托之间,
是翻越雀儿山的关键性工程,
线路全长约12公里。
其中,新建雀儿山隧道长约7公里,
隧道两端接线长约5公里。

在隧道完工以前,
所有过往车辆
必须翻越主峰海拔6168米、
垭口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
川藏公路的雀儿山路段
曾是中国最危险的公路。
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3年,
雀儿山40余公里路段
年累计发生交通事故371起,死亡68人,
此外因冰雪造成人员高山缺氧
致死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为地势陡峭、道路狭窄、
缺氧、极寒水晶岩城,川藏公路的雀儿山段
常被称为“川藏第一险”。
雀儿山被称为“山鹰飞不过的山峰”,
但甘孜州美丽的自然景观
对众多爱好者来说极具吸引力,
雀儿山隧道通车后,
将打通一条新的川西自驾游黄金通道,
缩短里程达20公里,节约行车时间两小时,
开车只需10多分钟就可穿越雀儿山。

这座位于川西高原、
海拔4300多米的雀儿山隧道
在规划,建设之中,
以人类的智慧
解决了大自然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例如
一座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超特长公路隧道,
其洞口含氧量仅有成都平原的一半,
而隧道中部肯定更低,
供氧是个大难题。
二是季节性冻土,
冬冻夏融,对工程质量影响大。
这比青藏铁路
永久性冻土施工技术难度更大,
加之洞口很长一段为Ⅴ级围岩,
岩性极差,施工难度不言而喻。
三是电力供应难,
施工和运营时的用电量
是整个德格县的三分之一。
此外,还有地质复杂勘测难和运营管理难。
雀儿山是天然之作,
雀儿山隧道是人工之作,
这样的人类作品,
也许只有当地的人们和每位经过此处的过客,
深有感触吧!

-END-
《徒步中国》又出新活动啦!
美女领队、帅气大叔带你玩转户外圈
听说美女领队还是个环球旅行专家吆
点击图片放大并长按图中二维码
可进入活动页面



↓↓ 点【阅读原文】可搜索您想要的往期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