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6-03 00:22:04   全部文章   0/148

优装美家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明通审达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明通审达
《为什么越没本事的人,自尊心越强》
最近公司招聘中发现,越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自尊心越是强烈。虽然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对你毕恭毕敬很听话的样子,但实际做起事情来便有分晓。公司通常在新入职的员工不了解公司业务的时候,都会安排他们独自一个人进行街边手递手推广业务。这项看似普通又简单的工作却足以看出了一个人的职业心态。
懂得放下“自尊”的/不懂得放下“自尊”的
一个能够放下自尊去做事情的人,看的是目标结果;然而过分强调自尊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人陪自己做同样的工作,那样会让他觉得不会那么难堪。对于那些还停留在一穷二白阶段却又无比渴望成功的人而言,被过度强调的“自尊”都无疑是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如果足够想得到你想得到的,请放下无用的“自尊”
自尊原本是个褒义词,用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黑姬柚叶,让人知进退,懂荣辱。一个高自尊的人,为了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踏踏实实的拼搏奋斗匹莫苯丹,严守社会的道德标准,永远让自己体面有尊严的活着。然而在一些脆弱而敏感的人,自尊却成了要求他人的一件利器,面子比友情大,比亲情大,甚至比天都大。
一个人越是百无一用的时候,越执念于那些无足轻重的底线,处处都要表现出自己强大的自尊心。这种自我陶醉似的自尊,不过是一种建立在不安全感之上的脆弱的自我吹捧。更多的时候,能力和自尊要求是成反比的。
例如电影《老炮儿》里冯小刚,儿子用钱迫在眉睫,却仍然固执的强调面子问题。
再比如有些毕业生在家啃老,却总关注着别人对自己的指指点点和谁从口袋里掏出什么牌子的烟这些问题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强调自尊着眼于小事,就做不了大事。
太要强太敏感的自尊,其实来源于自卑
记得刚刚踏入职场,第一份工作就是随行助理,那似乎是一份很风光工作,高薪、私人游艇、豪宅豪车,接待的都是政商名流。就在自我认为应当被人尊重的时候,却没有发觉其实只不过是呼来喝去的沧海一粟。古丽扎娜因为自己的能力只不过就是一个“开车门儿的”。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接待一个非常有钱商界老板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安排好他要喝的酒,于是被指着鼻子骂道:“你丫就是个傻逼!”
辞职的那一天,我无比感激那样一段经历,它教给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当你一文不值,你的自尊也毫无价值。
尊重是随着价值的提升得到的
有个远方亲戚家的孩子,也是自尊心强烈的典型邯郸学步造句,坚持要当“白领”,宁可在家失业啃老也不去做一些薪资并不低的“蓝领”,认为那是“丢人现眼”。家人好不容易托人帮他找了一份还算理想的工作,第二天就因为被同事嫌弃学历低伤了自尊辞掉了,至今,他也没有一份正式工作。
首先,请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不要用我们之间是平等的这样的鬼话来骗自己,别去愤愤不平世界的不公平,别指望别人用相同的态度来对待你,也不要斤斤计较自己心理阴影的面积。
任何人之间确实存在巨大差距,并且这些差距是有原因的
其次,不要指望所有人都会热心的帮助你,还必须用你希望方式。该求人的时候,把姿态放低,别以为一切都是天经地义。一个人经得起多大诋毁,熬得住多少苦累,才能担得起多少赞美。
承受是发力的前提
马云曾经有一段视频在网上疯传,1996年,这个又矮又瘦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推销自己的黄页,大部分人,甚至连门都不开。镜头记录下了他曾经所有的窘迫与无奈,也见证了他许下的誓言,他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会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二十年后,他做到了,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尊。
来源:销售与管理
《超级逆袭!第一学历中专,他仅花10年成最年轻教授,入选长江学者,斩获国家大奖!》
10年前,在许多人博士还没毕业的年纪,他已经是著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了。然而,他初中毕业后只读了中专,然后进了工厂,并没有上过大学。短短十年,他从中专生起点,奋斗获得博士学位,随后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位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学者,29岁成为哈工大最年轻博导,不到40岁便拿遍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数十项学术荣誉,成为准院士科学家……
著名控制科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院长高会军的人生履历,在大多数人眼里充满了无数的惊叹号,本期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位励志科学家的传奇人生:
● 1976年1月,高会军出生于黑龙江省农村;
● 1991年,年仅15年的高会军由于家境贫寒报考了中专;中专毕业时通过自考拿到了工业企业管理的专科学历,之后进厂当工人;
● 1995年,通过自学考试完成本科;
● 1998年,考上沈阳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 2001年—2005年,成为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 2005年,29岁,成为哈工大历史上第一位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学者,也成为哈工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2007年,获得哈工大控制学科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2008年,年仅32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排名第五);
● 2010年,入选国际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同年获得Scopus青年科学之星成就奖;
● 2011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排名第一);
● 2012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 201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IEEE工业电子学会J. David Irwin青年事业成就奖;
● 2014年,入选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榜单;同年当选IEEE Fellow;
● 2015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国家科技奖获得者;
从中专生到最年轻教授
在高会军的履历表中,只能找到中专、自考本科、硕士和博士经历,而高中和全日制本科教育两栏均为空白,可他却是哈工大职称晋升名册上唯一一位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的学者,并在30岁时成为哈工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从中专生到博士生导师,华丽转身的背后,支撑他的是超乎常人的付出和信念的坚守。
他小时候家里穷,父亲靠干体力活挣钱养家,母亲没有工作,靠缝纫手艺挣钱补贴家用。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父亲不幸患上了骨股头坏死这一重病,使家里的经济条件雪上加霜。1991年,他15岁初中毕业时,家境的贫困和父亲的重病,使他不得不放弃高中、报考中专以减轻家里负担。
四年中专毕业后,他有了第一份工作,但是来自父母及师长的鼓励让他重生了继续求学的信念,由此他踏上了充满荆棘的自考之路。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工作需要三班倒,作息时间很不规律。为了自学考试,他常常是在机床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书本上沾满了机床溅出的油渍;他为了节省车费、骑着自行车在古城西安往返于单位、报名点和考点;他那时的生活常常是入不敷出,需要借钱买资料、交报名费;遇到难点问题,他常常彻夜难眠又无人请教,在痛苦与无助面前,多少次想放弃却又咬着牙坚持下来……就这样,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他自学考试本科要求的15门课程全部一次通过,攻下了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不满是进步的车轮,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走上了考研的道路。为此他请了长假,没有工资,仅靠着一点点积蓄和家里的支持度过了那段埋头苦读的岁月。天道酬勤,研究生入学考试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来到了沈阳工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陈立冷。有过苦难经历后,他知道这个学习的机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丞相如此多娇。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他抓住一分一秒的时间去补习英语、去学习专业知识。毕业时猛虎教师,同学都在各种高薪职位间选择,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下定决心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一次,他把目标定在了哈尔滨工业大学。2001年,他顺利进入哈工大航天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做研究,逐渐摸索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经过四年寒窗苦读于2005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科研领域硕果累累
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非同寻常的坎坷求学经历塑造了高会军坚韧不拔的品格和毅力,让高会军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博士求学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针对不确定系统鲁棒滤波保守性大的难题,提出了基于参数依赖Lyapunov函数的鲁棒滤波新方法,该成果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被SCI他引300余次,得到了包括十余位IEEE会士在内的众多国际著名学者的引用与好评。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因此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学科历史上唯一一篇全国优秀论文。
2005年博士毕业时,他作为年轻拔尖人才得到了哈工大教授职称评定委员会的全票认可,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位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自动控制汇刊》、《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目前,他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几百篇,SCI他引超过2500余次。研究成果被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名学者广泛引用,并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
2008年,年仅32岁的他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被聘为香港大学荣誉教授;2010年,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获第二届Scopus青年科学之星成就奖(信息领域唯一一名);2011年,他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他四次获得《IEEE自动控制汇刊》等著名国际期刊的杰出审稿人称号,并获得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高会军在国际学术界非常活跃。他在《Automatica》、《IEEE系统人控制论汇刊》等8个著名国际期刊担任编委,并应邀作为客座主编在4个著名国际期刊上组织专刊五期。
常念感恩的领航使者
在科研工作中,高会军深切感受到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对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他博士毕业后前往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的工作获得了埃尔伯塔创新基金和Killam博士后基金两项著名研究基金的资助,并获得了当年唯一一个Dorothy J. Killam博士后奖。
在研究工作即将结束时,他有在国外发展的好机会。他可以选择去德国作洪堡学者,还可以选择在北美高校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国外的科研环境比国内优越。但是他常怀感恩之心,心系祖国的发展,带着一份感情和一份责任,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祖国的航天事业。
回到祖国后,他紧密结合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研究计划,开展了高超声速飞行器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面向载人航天中的重大任务需求,研究了航天器自主交会对接和编队飞行中的关键问题;他针对航天测试转台的精度瓶颈,采用鲁棒滤波思想提出了提高惯性测试系统精度新方法。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所在的“航天飞行器的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团队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所在中心荣获了中组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发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
在努力做好研究工作的同时,他严谨治学、言传身教,以培养国家高端人才为使命,在学生培养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经历过求学路上的坎坎艰辛,他深知莘莘学子渴求知识的愿望,他用自己闪光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引领一批批学子抵达成功的彼岸。他指导的学生中,有黑龙江省第一位获得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的牟少帅、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的沈慎、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全额奖学金的张文龙等同学。他们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一位甘为人梯、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领航者——高会军。
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就读的赵宇同学感慨道:“从论文的撰写到研究工作的发表,没有高老师的悉心指导简直无法想象,更别说达到现在的高度久保健英,是导师让自己明确了方向男生爱的学府,是导师的人梯作用让我登的更高。”耶鲁大学的牟少帅对他的评价是:“高老师对科研的执着和热情影响了我,而他严谨踏实的态度更是让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为人师,就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高会军一直认为自己所做的不过是一名老师的本分而已,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这也正符合他一向的为人原则——“把我自己该做的做好”。
命运总是会给人设计好各种各样的困境与窘态,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人,他们挣脱束缚的方式或许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定都有着一颗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心灵。(部分内容来源:黑龙江省科协)
——从高会军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出什么来呢?
《李嘉诚:我今年90了,为什么还要努力工作?》
华人首富李嘉诚,出生于1928年,今年89岁。当记者问到李嘉诚的退休计划时,他这样说道:“我已做好退休准备,但现在还没有这个计划。我每天都乐于为股东或基金会付出时间和精力,数十年如一日,我可能是公司请病假最少的人之一宽仁亲王。”
古人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奋”可以说是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在践行的真理。然而更多的人则把成功寄托于“勤奋”之外的偶然性。
对于此,李嘉诚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的。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今日事今日毕,拖延是恶习!
我有晚上在办公室加班的习惯,因为白天应酬太多,有个员工也跟我一样,晚上经常出现在公司办公室里。我就跟他说:“不要太晚,注意休息。”他说:“今天还有工作没完成,做完就休息。”有一天晚上,我发现他走了,可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了,我过去问他,他说在路上突然想起电脑系统的一个数据弄错了,所以马上回来,改了再回家。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后来公司成立一家新部门,我让他做了部门经理。因为工作交给他,不会耽误在他手里,我放心。他现在已经是公司的副总。——摘自《李嘉诚自传》
李嘉诚的办公室陈设非常简单,桌面上干净得一张纸都没有,因为多年来他坚持“今日事今日毕”。
他的世界里没有拖延,在他看来,每一个向往未来的人都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论是谁,管理者也好,员工也罢,只要有了拖延这样的恶习,那么他的进取心就一定会逐渐减少,最终丧失。每个人在快要取得成绩的时候,往往因为一个懒惰的念头而放弃了一秒钟,而这一秒钟就是最大的错过。
李嘉诚在管理企业的时候,最注重的就是时效性,一个管理者是没有能力去承担拖延带来的损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现在开始,今日事,今日毕。凡是能及时完成的工作他必然很快就付出努力。对于他来说,拖延浪费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财富和荣誉。
快10分钟的表:用勤奋占尽先机!
如果你只是站着不动,自然不会伤到脚趾,你走得越快,伤到脚趾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同样,你能达到某个机会的可能性越大。最重要的是早上的事下午必须有决定或答复。假如下午发生的事非常复杂,则必须24小时内答复,我的手表总拨快10分钟以便准时出席下一个约会。——摘自《李嘉诚自传》
将手表调快10分钟是李嘉诚多年以来养成的一种习惯。在李嘉诚看来,这就是一种抓住机遇的表现。在商场中有所收获的人,一定都是勤劳的、善于把握先机的人。每天提前10分钟,就意味着每天多10分钟的机会。
在李嘉诚的眼里,什么是先机?当一个新事物出现,只有5%的人知道时,赶紧做,这就是机会,做早就是先机。当有50%的人知道时,你做个消费者就行了。当超过50%时,你看都不用去看了!
这是使李嘉诚常胜不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透过这个“先机”要诀,我们不难发现,赶紧、做早等字眼无不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勤奋。
李嘉诚的勤奋习惯是年少时在茶楼养成的,这也为李嘉诚今后取得的商业成就铺垫了基础。广东人习惯喝早晚茶,大清早就有茶客上门。故茶楼规定必须在早上5时开始为客人准备茶水茶点。为此,李嘉诚的闹钟总是调快10分钟响铃,这样,优装美家每天他都是最早一个赶到茶楼王佳杀夫,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随时走在别人的前面。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让李嘉诚将“抢先”视为经商的头号要诀。
当塑胶花厂办起来之后,李嘉诚便开始琢磨,如何让这家厂子办得红红火火,如何成为塑胶业的佼佼者?
为此,李嘉诚主动向行业的专家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并且亲自学习先进技术。当得知生产塑胶花的公司缺勤杂工的时候,李嘉诚随即到这家公司报名,从勤杂工人做起,以打工的方式系统地学习制造工艺,十分虔诚地向工友请教有关技术。这样,李嘉诚很快便掌握了塑胶花的技术。正是这种勤奋,让李嘉诚最终成为了一代“花王”,也为他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创业之初所处的那个时代,由于信息寡劣,几乎是谁勤奋谁就有可能捡个金元宝。也正是因为这样,李嘉诚将“塑料花”的生意做到了全世界。如今,勤奋虽说不再是创业营商的唯一因素,但仍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向成功开拔:表面要谦虚,内心要骄傲
“取得成就”和“真正成功”有着天渊之别。要做一个比成功更成功的人,拥有专长、技能、学历、人际网络或经验只是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确立你与众不同的品质和看世界的角度。——摘自《活出你的故事》
1946年,在塑胶厂销售业绩蒸蒸日上的势头下,18岁的李嘉诚便被提拔为部门经理,统管产品销售。两年后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他已熟稔推销工作,可也深知生产及管理是他的薄弱之处。李嘉诚是勤奋的曾强保,他并不曾因为这不是他目前的工作而放弃学习,而是一点一滴地渗透销售的本质。他每日除了处理好总经理应该做的事情外,总是蹲在工作现场,身着工装,同工人一道工作,实验每道工序的具体操作过程。
其中,有一个小插曲很值得一提:
有一次,李嘉诚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胶带,竟然不慎把手指割破,鲜血直流。性格倔犟的李嘉诚并没有吭声,而是自己暗地里迅速缠上胶布,又继续操作伊姆加德。不想,事后伤口发炎,很是严重。他这才到诊所去看医生,幸好没有落下后遗症。
据说,许多年后这件事被一位记者知道了,这位记者向李嘉诚提及这事,幽默地说:“您的经验,是以血的代价换得的。”李嘉诚微笑道:“大概不好这么说,那都是我愿做的事,只要你愿做某件事情,就不会在乎其他的。”
就这样,李嘉诚以自己的勤奋和聪颖,很快就掌握生产的各个环节。掌握各个环节的好处就是:庞大的销售网络被李嘉诚缜密地建立起来了聂小凤。销售及生产势头开始因为协调连贯而变得日臻完善。
李嘉诚成为塑胶公司的台柱,同龄人中的杰出者、佼佼者。20岁出头的他,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了令人羡慕的业绩。
面对这样的业绩,李嘉诚应该心满意足。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两个字。这一次,他决定离开。关于离开,他并没有特别挣扎,他已经对自己充满信心了。
当李嘉诚说出辞职的话时,我们很难想象老板的态度。不过,老板终究是智慧的,他并没有指责李嘉诚“羽毛丰满,不记栽培器重之恩”,而是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辞工饯行,这令李嘉诚十分感动。
李嘉诚怀着愧疚之情离开塑胶裤带公司,他不得不走这一步。这是他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从而迈上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开始新的人生搏击。
谦虚的态度、骄傲的内心,勤奋的工作,这三点是新时代企业家不可或缺的品质,也是在现实历练中经得起检验的成功法宝。
来源:李嘉诚自传
特此声明:以上文章均来自网络,在此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为学习。

返回顶部